我们所理解的平仄体裁包括绝句、律诗、新歌行、宋词、元曲、对联,一共六种。掌握这些体裁有两个难点,那就是读懂中古时的平上去入四声和记住格律诗的全部平仄格式。能否用巧妙的方法把这两个难点攻破呢?下面把我们尝试的结果简述一下。
所谓今音,可以是今天的地方话读音,也可以是今天的普通话读音。关于地方话,我们打算以广州话为例,因为广州话的声调基本上仍然与中古音的声调保持一致,利用广州话去读懂唐诗宋词的平仄非常容易。
会讲广州话的人,他们在认识中古语音方面得天独厚。普通话、广州话都由中古语音发展而来,但在声调方面,普通话与中古语音相比,差别很大,大到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只剩下三个,失掉了入声;广州话与中古语音相比却差别很小。从宏观看,唐音有平上去入,粤音也有平上去入;从微观看,两者声调不一致的字,粗略估算,几乎百中无一。可以大体概括为“粤音声调就是唐音声调”。因此会讲广州话的人,搞清楚了自己所说字音的平仄也就等于搞清楚了唐诗宋词字音的平仄。
不会讲广州话,只会讲普通话,能不能利用今音去读懂唐诗宋词的平仄呢?可以肯定也是能够的。
作为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它把汉字字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其中,念阴平、阳平的字就叫平声字,念上声、去声的字就叫仄声字。
唐宋时期的语言属中古汉语,那时的汉字字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调。其中,念平声的字就叫平声字,念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就叫仄声字。
两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中古音有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在现代汉语里,中古的入声字都被分流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去了。因此同样的汉字用唐宋时的标准去定平仄,跟用普通话的标准去定平仄,结论就会不完全一致。
比如“狭窄博屋一得客”这七个字。按照普通话的标准,此七字的声调为:“狭(xiā)窄(zhǎi)博(bó)屋(wū)一(yī)得(dé)客(kè)”,得出的结论便是“平仄平平平平仄”。而按照中古的标准去定平仄,这七个都是仄声字,因为它们在唐宋时期都读作入声。
如此看来,操普通话者,根据今音去推断古音不是错多对少吗?还能利用今音分辨古音平仄吗?似乎古今难以接轨。可是我们要注重具体分析。分析一下:窄、客两个字今天念上声、去声,属于仄声,古代也是仄声,这就有可能古今仄声没变,问题仅出在平声上。再读一读王维的《相思》:
中古音 普通话
红豆生南国,(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
春来发几枝?(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
劝君多采撷,(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
此物最相思。(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这首绝句的古今平仄对比,显示了:
①普通话的上声、去声(如豆、几、劝、采、此、最)与古音一样都是仄声,无一例外。
②今音属仄而古音也属仄的入声字为“物”。
③今音属平,古音也同样属平的也有很多(如红、生、南、春、来、枝、君、多、相、思)。
④今音属平而古音属仄的只有“国、发、撷”这三个入声字。全诗二十个字仅此三字被今人据今音判断错了。
上例显示,会讲普通话的人要懂得中古音的四声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普通话的上声、去声与中古时的的上声、去声基本一样,普通话的平声字与中古时的平声字也绝大多数一样,仅有小部分普通话的平声字属于中古时的入声字,成了操普通话者读懂古音平仄的唯一障碍。只要把混在普通话平声字里的入声字揪出来,知道它们是古为入声今为平声,那就万事大吉了,就能做到懂得普通话的平仄,也就懂得中古音的平仄了。
对于在普通话中以平声面孔出现的古入声字,怎么能一眼看穿呢?不妨考虑,从广州方言里寻找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在一个讲惯广州话的人听来,上面出现过的入声字:狭、窄、博、屋、一、得、客,与国、发、撷、物,以至任何一个入声字,几乎毫不费力便可以立即判定它们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急收藏”,特性鲜明,一入耳即能被感知为入声。因此,具备了分辨普通话声调的知识,加上借鉴广州人分辨入声字的方法,就完全有能力分析任何一首格律诗,逐一指出该作品按中古音何字为平何字为仄。
假如借鉴方言有困难,单凭汉语拼音也能完全解决识别入声字的问题。人们大都知道,网上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分辨入声字的方法,比如查阅工具书、多读古诗词、按偏旁记入声、按韵母记入声、用分类法记入声、用排除法记入声等,都相当有效。作为这些方法的补充,我们还摸索到一种相当于翻查“唐音字典”的“查字法”(另有专文介绍)。只要掌握汉语拼音,借助“查字法”,便能读懂按中古平上去入写成的任何一首格律诗的平仄。
如上所说,普通话与中古音比较,两者的上声、去声基本一样,两者的平声字也绝大多数一样。仅有小部分普通话的平声字属于中古音的入声字,成了操普通话者通晓古音平仄的唯一障碍,而这个障碍也已找到了彻底克服的窍门。这就是说,只会讲普通话的人也完全可以利用今音去读懂古音的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