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陆维钊
陆维钊从艺之路4-求深造 进南高师
--------------------------------------------------------------------------------
1920年7月,陆维钊到南京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学堂。考生非常多,仅浙江一省就来了四百,真是人才济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学校最后择优录取了二十三名,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维钊榜上有名。9月到南高师报到。校长为郭秉文,著名的教授有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汤用彤、邹秉文、杨杏佛、胡先骕、何鲁、茅以升、熊庆来、陈钟凡、吴梅、梅光迪、柳诒徵、竺可桢、孟宪承等,可说是名流荟萃,济济一堂。陆维钊进文史地部学习,部主任是刘师伯。勤奋好学的陆维钊,渐渐地对地理、天文、气象产生了兴趣,准备从师竺可桢先生,专攻地理、气象。
然而,正当陆维钊孜孜不倦,用心攻读时,他的脚出毛病了。起初仅感觉有些疼痛,不久,双腿便开始红肿发烫,并自下而上漫延至大腿,连走路也困难了。经医生诊断,是急性淋巴管炎,俗称“流火”。医生告知:“这种病很难根治,累了就会发作,如果反复发作,腿就会变粗、变硬,到那时,别说爬山涉水,连生活也难以自理。”一个月后,陆维钊病愈了。经医生再次检查,确认他不宜继续学习地理气象专业。万般无奈之下,陆维钊只得请求转读文史。从地理气象转到文史专业,学科不同,选修课目须作很大变动,面对新的专业,得从头学起,起码要增加一年的学业时间。为此,他更加勤奋,决心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在文史地部,他从师柳诒徵学《古典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史》;从师吴梅学宋词、元曲;从师王伯沆学《诗选》。这几位老师都是著作等身的一时名宿,经他们指点,陆维钊的学业进步很快。校园里,他和徐震堮、王焕镳、胡士莹最亲密。王以古文擅长,陆、胡、徐则以诗词称胜,被师生目为“一时俊杰”。暇时,四人常伴师郊游,点题吟诗作词,互相切磋文稿,真是良师益友,相得益彰。
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陆维钊没有忘记祖父的教诲:“要坚持习字养性,锲而不舍。”每天夜里看完书,无论多晚,他都要写三张字才就寝,并经常向吴梅、柳诒徵先生请教书法艺术。吴梅早年曾先后学欧阳询、李北海,中年后旁及“瘦金书”,用笔出锋劲险刻厉,有清刚气。柳诒徵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学颜真卿,后又致力于周金、汉隶、晋帖,以北碑作行书尤为独创,自成大家。向他求书者接连不断,几案上积纸盈尺,往往旧债未清,新债又至,应接不暇。当时,书法界追随“二王”之风盛行,以回归二王为新。陆维钊不为时风所动,他自甘寂寞,专心攻魏。在他看来,碑、帖都可学,学碑不必卑帖,反之亦然。他认为有人学碑,气韵有余而技巧不足,或技巧圆熟而气韵靡弱,这并非说明碑不足学,而是学碑者缺乏艺术远见,方法不对的缘故。其实,帖,学不好也一样会遭到讥评;碑,学好了照样可以创出新意。因此,他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个时期,他主要临摹汉魏六朝碑志,如《三阙》、《石门铭》、《瘞鹤铭》、《郑文公碑》、《爨龙颜碑》等。
陆维钊从不人云亦云,遇有疑问,必加思索,并敢于坦陈己见。郑逸梅曾在《柳翼老妙语讽世》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柳诒徵对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梅庵有知己之感,而且深佩梅庵的书法。可是,陆维钊见了李梅庵所书之北魏体却颇不以为然,认为他颤抖太做作,而且以残蚀为古,未免有欺世之嫌。柳诒徵听后,认为陆维钊只见其一,不知其二,评价片面,便拿出自己珍藏的梅庵早年之杰作,即为柳诒徵母亲鲍太夫人工楷所书墓志铭,展示给他看,并告诉他,李梅庵晚年生活困难,曾靠卖字度日,不得不迎合世风,有其苦衷。陆维钊见李字熔黄庭坚、董其昌于一炉,字字端庄、静穆,深为叹服,这才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南京是文化名城,古今名人书画展览不断,对于从新仓小镇来的陆维钊来说,这些作品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他从不放过任何观摩的机会。南高师图书馆的馆藏也非常丰富,有很多古代的碑帖和字画,陆维钊在此大开眼界。就这样,几年下来,他看得多了,眼界也就高了,书画技艺大有长进,连柳诒徵老师也夸他“后生可畏”。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南高师还开设了音乐课,专门聘请了丁二仲先生来校任教。陆维钊原来就会弹琵琶,后跟丁先生又学会了弹古琴、吹箫。丁二仲先生还是位篆刻名家,爱好篆刻的学生便自动组织起来,请丁先生讲印学,教篆刻,陆维钊学得最认真,且持之以恒。
陆维钊很赞赏苏东坡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认为它揭示了读和写的关系。但他又认为,书本知识固然重要,接触实际更不可忽视,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或周末、或假日,他从不放弃和老师同学出游的机会。他曾陪老师柳诒徵游燕子矶、三台洞;与同学孙雨亭、赵万里登鼓楼畅观阁;或登天堡城绕后湖至太平门而还,或在莫愁湖小聚,南京郊外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到一地,必见景抒情,或填词赋诗,或互相联句酬唱,他认为这是学习的好方法。现摘录他陪柳诒徵师游燕子矶、三台洞所作诗一首:
大江如我意,浩浩向东行。
四野牛羊下,千山虎豹蹲。
鹰前盟石塔,风阔出天声。
撞磬三台顶,鱼龙寂寞听。
当时,南高师出版有两种学术刊物,即《文哲学报》和《史地学报》,前者由中华书局发行,后者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史地学报》是1915年由柳诒徵等几位教授倡导创办,目的在于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风气,由史地研究会负责编辑。该研究会是学生的学术组织,以研究史学、地学为宗旨。凡本校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有志于研究史地者,都可成为会员。研究会聘请本校教授和社会知名学者为指导员。学报设主任编辑一人,编辑若干人,均由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陆维钊入学不久,因成绩优异,才华出众,被推荐为《文哲学报》文渊栏的编辑。1923年,《史地学报》主编陈训慈毕业离校,大家就推荐陆维钊继任该学报主编。当时任指导员的有白眉初、竺可桢、柳诒徵、徐则陵、吴梅等。陆维钊对《史地学报》主编的工作非常认真,特地写信向已到商务印书馆任职的陈训慈请教,并把陈的回信刊登在学报上,与读者见面。后来,陈训慈回忆说:“我比陆维钊高两班,认识他是通过《文哲学报》文渊栏,在哪儿经常读到他的诗词文章,后来也经常在《史地学报》上看到他的文章,因此我对他是先识其才,后识其人的”。陆维钊担任《史地学报》主编两年,一直到他1925年毕业离校。
南高师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校方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讲演,胡适、梁启超、王国维等都来作过学术报告。这些活动陆维钊都积极参加。有一次,他和同学向觉明、刘掞藜、缪赞虞听梁启超谈戊戍变法旧事,感触颇深,回来后赋《伤怀》诗一首:
万死归来剩此心,市朝犹记倡维新。
翠华缥缈空陈迹,书笔苍茫起鬼神。
大道已沉三世梦,名园长负六桥春。
可怜晚节从人论,剩酹青天泪数巡。
国学大师王国维每次到南高师,总要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他看到陆维钊的诗词文章后,非常欣赏,印象深刻。
(待续)
摘要: 陆维钊从艺之路5-清华园 国学助教
--------------------------------------------------------------------------------
1925年7月,陆维钊顺利完成了南高师的学业,即将毕业。由于他品学兼优,受到老师吴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