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楹联论坛,有个别人一提起自对,就作深恶痛绝状,恨不得删之而后快。自对真的这么让人生厌吗?它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自对。自对又叫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各自形成对仗。如清刘坤一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此联就是引入了自对,上下联二三分句中,“落霞孤鹜”与“江上才人”、“秋水长天”与“阁中帝子”是无法对仗的。而本句中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江上才人、阁中帝子”则分别自对。
再如敦煌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句中“悲欢聚散”、“南北东西”各自形成自对。
自对的引入,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使对联形式活泼、内容多姿多彩,无疑是给对联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既如此,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呢?理由大致有如下几种:
1、功夫不够,自对凑;2、自对上下联间各自为阵,缺乏内在联系;3、不能形成相互对仗的两句放在上下联中,削弱了对联的对称美。
笔者针对以上意见,分别讨论:
1、自对联难道真的是其作者功夫不够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在联中引入自对的作者:写下“喜茫茫空阔无边”、“叹滚滚英雄谁在”的孙髯翁;引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刘坤一;写下“闲同才女量身世;懒与时贤论短长”的章士钊等等,哪一个不是功力深厚的大家?因此,“功夫不够,自对凑”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2、自对并非各自为阵,相互间有种内在的联系,“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缘自王勃《滕王阁序》,“江上才人”指王勃,“阁中帝子”指滕王,这些都是滕王阁独有的名片。再看“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这副长亭联,古人送别常在长亭置酒,然后洒泪相别,各奔东西,“悲欢聚散”、“南北东西”放在长亭亭柱上,显得异常贴切,两句虽未形成相互对仗,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3、关于第三种说法,个人认为也是站不住脚的,对联讲究对称美,自对虽没有形成上下相对,但形成了左右相对,左右相对的两段句子,如同整副联的两翼,各司其责,服务于主题。尤其在一副长联中,加了领字的两组自对句,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古人引入自对,无疑是给对联的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反对自对,是缺乏对于它的公正认识,或者说,是有一种狭隘思想在作怪。
因此,个人认为,自对之存在,既合理,也很必要。
-------------------中国楹联报2015年07月31日 > 总第1204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