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爷爷,据《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张堪,字君游,南阳宛(汉宛县即今南阳市)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神童’。”就是说,他出生于南阳望族之家,年幼时父母双亡,他将数百万的家产赐给兄长的儿子们。十六岁时,只身来到西汉首都长安拜师求学,由于他聪慧明敏、品行超优,人们夸赞他为“神童”。
汉光武帝刘秀身为布衣时,在家乡就知晓张堪志存高远,还经常赞扬他。东汉政权建立后,已是中年的张堪,经中郎将米歙的推荐,被光武帝即召为郎中(中央智囊集团成员)。
东汉初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光武帝两次出兵征讨未果。建武十二年(36年)帝命张堪转运缣帛等物并带领骑兵七千,以军师之名陪同名将吴汉讨伐公孙述。途中,帝又命张堪为蜀郡太守。大军入蜀后仅剩七日口粮,吴汉主张退兵后再作筹划。张堪对吴汉说“公孙述必败,宜急行军”,并定出“引蛇出洞”速战速胜的计谋。军至成都门外,士兵装出懒散疲倦的模样。公孙述果然中计,亲自率兵出城追击汉军,结果被埋伏的汉军斩首于城外。汉军进城后,张堪派兵占据要地,蜀地百姓热情欢迎。张堪派人清查府库,把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等财物造册登记,上报朝廷,无半点遗漏。
张堪任蜀郡太守期间,任用贤能,打击黑恶势力,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拍手称快。两年后,张堪又进京任职。离蜀时他乘坐的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仅有布被、包袱而已。蜀地人们以“政声人去后”颂扬、怀念他。
张堪到中央后,先为骑都尉,后因北疆匈奴侵掠,朝廷又派他带领骠骑将军杜茂荣的骑士,北伐匈奴。张堪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一举击败了匈奴,保卫了北疆安全。建武十五年(39年)张堪又被任命为渔阳太守。在任期间,他亲自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之人,功过赏罚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愿意追随他,为他所用。有一次,匈奴的一万骑兵侵入渔阳抢掠,张堪率骑数千飞奔出击,最后以少胜多,打败了匈奴,此后的八年中,匈奴未敢进犯。张堪在任期间,最大的贡献是安定了边疆,发展了农业生产。他还于建武十八年(42年)在狐奴县(今顺义东北三十里)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把沽水(今白河)与西部湿余水(今温榆河)沟通会合,开辟稻田八千余顷,把蜀地的优良稻种引入当地,鼓励农民栽种水稻,渔阳农民逐渐殷实富有起来。当时人们讴歌道:“桑树茂盛无旁枝,麦结双穗丰收时。张君治理郡中事,其乐融融不可支。”南方水稻在相对寒冷的北方开始种稙,此乃张堪之功也!张堪治理渔阳的政绩,史称“渔阳惠政”。建武二十二年(46年)张堪病逝于渔阳任所。就在张堪病逝之时,光武帝召开了主管考核官员的官吏会议,会上蜀地樊显进言曰:“渔阳太守张堪过去在我们蜀地任太守时,心地仁慈,爱护部下,为政清廉,他的威名可以讨奸贼。在以前击灭公孙述后,珍宝堆积如山,张堪当时掌握的财富足可以使自己的子孙享受十多代,而他分文未取。两年后他被调回京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了辕的破车,车中仅有自己的布被、包袱而已。”光武帝本来准备征召他,此时他已病逝,光武帝只好惋惜垂泪,于是颁发诏书,褒扬他的功绩,赐给他家布帛。
张堪去世后,渔阳群众自发地建起了一座祭祀张堪的庙宇,称作“张公庙”,其内绘有开渠种稻等壁画等,残破后补修,代代相传。可惜其庙在1960年被毁。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两座庙的兴废》中写道:“我认为,这两座庙宇来说,杨家庙如果值得兴修,张公庙就更值得兴修。”文革后,群众又在原址上建起了“张公庙”。张堪虽为古代官员,但他的为官理念和修为奉献,在今天也还是能够为从政者提供一面镜子。
-------------- 2015年11月10日《西安日报》-- 西京评论·文化随笔 --(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