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丰富多彩的关中民谣[杜书文]

$
0
0

    民谣,也叫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精神情趣,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知识性、趣味性和传播性都很强。有的民谣生动风趣、有的尖刻泼辣、有的爱憎分明、有的富含哲理;其形式也比较灵活,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还有七字句、十字句……短小精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大人小孩,能念会诵。纵观历史,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有代表该地区的民间歌谣。

 

      陕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十三代王朝在此建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陕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谣。这些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其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反映时代特色、有的反映童心童趣、有的针砭时弊、有的揭露黑暗丑恶、有的反眏世态炎凉、有的宣传高尚情操、有的描写季节时令、有的反映婚姻爱情、有的展现旅游风光、有的歌颂幸福生活……

 

    歌谣有一突出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时代烙印。因而,每当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便会有大量的民歌民谣应运而生。

 

        在旧社会,广大民众受压迫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他们用民谣愤怒地控诉:“饿死饿活,不给财主家做活,陈陈米汤霉霉馍,虫虫辣子凉水和,要火香一节,要水烟一捏。”“早饭吃到晌午端,午饭吃到日压山,锄不离手来担不离肩,睡觉到了鸡叫唤。”“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炕;做棺材的死路上。”在旧社会,抽大烟是社会的一大弊病,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民谣,把大烟鬼的狼狈形象和下场刻画得入木三分:“大烟鬼爱抽烟,经常不离烟盘盘,吞云吐雾打哈欠。眼泪鼻涕流一摊,身发软、立不端,祖业家产踢踏光,实在没钱卖婆娘。脸皮黄,下巴尖,胳膊腿瘦得像麻秆,身上披的麻袋片,炕上铺的烂片毡。爱吃好的嘴巴馋,死了也没人可怜。”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陕西民众和全国人民一样对其恨之入骨:“苜蓿花,拌拌汤,日本鬼子死在(黄)河岸上。麦梢黄,日本亡。麦搭镰,日本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残害老百姓的民谣:“刮(国)民党,保安团,是人是鬼难分辨,白天岗哨查得严,晚上砸门抢银钱。”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民谣语言犀利、痛快淋漓,既反映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同时充分表达了民众的抗战决心:“要想不要饭,坚决去抗战。丢掉打狗棍,拿起枪杆子,跟着八路军干、干、干!”“打东洋,保家乡,不让日本鬼子再张狂。”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翻身当了主人,他们高兴地唱道:“芦花公鸡墙头上卧,共产党来了有好日子过。分田分地闹土改,地主老财脚下踩,东山的石头西山的草,毛主席让咱直起了腰,贫农雇农翻了身,从此当家做主人。”生产工具改善了,农民兴高采烈:“解放式水车哗啦啦转,不吃草的铁牛把地翻,粮食满囤猪满圈,新崭崭的票子花不完。”当时,在陕西流传最广泛的当属洛川民谣《十唱共产党》,歌谣从十个方面把共产党的好处歌唱得淋漓尽致。此歌还被著名作曲家谱了曲,流行全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了的妇女十分拥护婚姻法,她们编歌谣唱道:“婚姻法,嫽扎啦!自己的婚事自己拿,打倒千年老封建,要学高塘梁秋燕(注:梁秋燕是陕西华县高塘镇人)。”妇女们不但拥护婚姻法,也有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和条件:“一砖到顶机瓦房,玻璃窗子架架床,一群鸡,一群羊,有吃有穿比人强,女婿吃的商品粮,四时八节来看丈母娘。”“一套新房带沙发,二老身体没麻达,三转一响带咔嚓,四季衣裳勤洗换,五官端正貌堂堂,每月工资不少拿,懂得道理会说话,十分满意人人夸。”妇女解放了,成为生活的主人,还干起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大姐开机器,二姐耕田地,三姐走州县,四姐会写算,五姐能把方向盘,六姐当的营业员,七姐看病当大夫,八姐大学把书念,九姐当兵上前线,十姐会演梁秋燕。”

 

      生活改善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境界提高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乖娃娃,倩娃娃,我娃要听妈的话,吃馍不要掉花花,吃饭不要剩巴巴,走路不要踏庄稼,玩耍不要打和骂,墙上不要胡乱画,对人不要说谎话,倩娃娃,乖娃娃,这样的娃娃人人夸。”还有:“小松鼠,爬树梢。自夸个儿长得高。又神气来又骄傲,讥笑兔子够不着。风一吹,树一摇,扑通一声掉下了。头上摔个大血包,惹得兔子哈哈笑。”通过小松鼠和小兔子的比高,教育小朋友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自夸,不要骄傲。

 

        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责任制对劲了,滑头不混了,懒人不困了,勤人气顺了。”“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下地不用叫,争着上肥料,整地像绣花,不用谁指教。”“自从有了责任田,农民个个笑开颜,鸭满池塘鸡满院,牛羊成群猪满圈,打的粮食吃不完,责任制好处说不完。”由于政策对头,农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歌谣唱道:“政策打开富裕路,吃的用的不发愁,去年买了大彩电,今年又买落地扇,炕上铺的电热褥,灶房用的风葫芦,拆了旧房盖新楼,扶贫帮困乐悠悠,政策合意心快活,日子富裕歌儿多,永远跟着共产党,唱不完的幸福歌。”中央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欢天喜地:“北京传喜讯,免了农业税,自古哪有过,农民不纳税。紧跟党中央,越活越有味。”

 

        然而,生活也不是样样都尽如人意,也有阴暗和丑恶的一面。有一段时间,媒体上的广告缺乏必要的监控,假大空的广告不时出现,于是人们讥讽道:“广告、广告,胡吹冒撂,矮子能长高,瞎子能看报,胖子能变小蛮腰,返老还童百岁老,牛皮公司会‘三包’。”

 

      官员的贪污腐败始终是老百姓最痛恨的,他们用民谣对贪腐官员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热心争位子,拼命捞票子,投机占房子,抓紧搞车子,偷空玩女子。”“十万百万不嫌少,千万亿万也敢捞,警钟敲破不收手,四堵墙里去报到”,“酒壶捏扁了,筷子磨短了,黑食塞满了,招祸不远了。”

 

      还有群众创作的“怕”字歌也很经典:“商怕奸、官怕贪,企业怕的烂摊摊,不怕职工心不安,就怕头头没心肝;笋怕剥、肉怕割,经营怕的伸手多,不怕税局来上税,就怕都来乱收费;男怕乱、女怕贱,夫妻怕的把心变,不怕家里没有钱,就怕有了婚外恋;相怕扮、货怕赝,顾客怕的受欺骗,不怕假货不能用,就怕假货要人命;医怕黑,药怕贵,百姓怕的医疗费,不怕偶尔把病害,就怕医院刀子快。”句句切中时弊,语言辛辣,入木三分。

 

        由于是群众口头创作,民谣属于原生态,朴素直白通俗泼辣,且富含哲理,给人以启示,值得提倡与推广,更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当然,由于是时代的产物,难免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或宣传封建迷信的民谣,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终将被逐渐淘汰。

-----------------2015年11月1日《西安晚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