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了绝句、律诗的格律诗,它的平仄格式,不算排律,共有十六种(以句数计达九十六句)。由于格律诗是过去科举取士的必考科目,历代读书人都要反复诵读、牢牢记住这将近一百句的平仄格式。今日的文科生仍未完全卸下这副担子。鉴于读书人这方面的负担沉重,从古至今,无数高人智者出谋划策,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在此也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由已知推出未知,只需背熟一个平仄句式(已知),便可以把这个句式作为起始句子,从第二句开始运用一个句间原则和一个句脚原则依次去造出平仄格式所需要的句子(未知)。句间原则指的是先平仄相反后平仄相同;句脚原则指的是先平声收尾后仄声收尾。
要背熟的平仄句式是“仄仄平平仄”。怎样以这个句式作为起始句子,然后依次按照先平仄相反后平仄相同这个句间原则去造句呢?演示如下:
把“仄仄平平仄”作为首句,接着按照与上句平仄相反的句间原则造句便造出了第二句“平平仄仄平”;接着又按照与上句平仄相同的原则造句便造出了第三句“平平仄仄平”;继续又按照与上句平仄相反的原则造句便造出了第四句“仄仄平平仄”。这四句合起来便是这个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只要再按照句脚原则调整一下就能构成一首五绝的平仄格式。如何调整呢?
上面提过,句脚原则是在首句之后先平声收尾后仄声收尾,亦即是有了在前的首句,接着依次实行先平声收尾,后仄声收尾,也就是双数句平声收尾,单数句仄声收尾。根据双数句平声收尾,第二句不必改动。第三句为了贯彻单数句仄声收尾的句脚原则,要把句脚的平声与本句排在第三位的仄声对调,即第三句要变成“平平平仄仄”。第四句为了贯彻双数句平声收尾的句脚原则,要把句脚的仄声与本句排在第三位的平声对调,即第四句要变成“仄仄仄平平”。格律诗的句子有这样的结构规矩:句中的三、四两字合成一个停顿,尾字与第三字交换,不影响该停顿的平仄属性。经过这样调整,就造出了以下这个五绝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这个格式为基础继续造句,当然要同样遵循以上的句间原则和句脚原则。第五句怎么造呢?我们的句间原则是与上句先平仄相反后平仄相同,交错进行。平仄相反又叫对立,平仄相同又叫粘连。确切地说,就是一二句之间对立,二三句之间粘连,三四句之间对立,四五句之间粘连,五六句之间对立,六七句之间粘连,七八句之间对立.....。如果需要,多少句都可以依此类推。交代清楚,开始造第五句。
第五句跟第四句有粘连关系,第五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但按照句脚原则第五句作为单数句它的尾字平声又应该与本句第三字仄声对调,于是第五句就成了“仄仄平平仄”
第六句跟第五句有对立关系,第六句又属双数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第七句跟第六句有粘连关系,第七句又属单数句,尾字平声与本句第三字仄声对调,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第八句跟第七句有对立关系,第八句又属双数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
以上把“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立为首句,然后按照同样的句间、句脚原则交替造句,造到第八个句子,合起来就构成了一首五律的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上面那首五绝有四个句子,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分别用其中的任何一句为首句,再运用同样的句间、句脚原则去编造新句,编足四句便成绝句,编足八句便成律诗。照此办理,编造五绝四种平仄格式和五律四种平仄格式的任务便大功告成了。为免繁琐,不一一列举。
至于七言的绝句、律诗,不过是五言绝句、律诗的每句之前加上“平平”或“仄仄”,原句前两字为“仄仄”的加上“平平”,原句前两字为“平平”的则加上“仄仄”。如五绝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每句前增添与其后性质相反的两字便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句如此类推,就由五绝、五律变为七绝、七律。照此办理,编造七绝四种平仄格式和七律四种平仄格式的任务也大功告成了。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推理方法,如此推理,可以由首句推出无数句,超过八句(只要总数成双)便称排律。
推导这些格式,暂时还只作为锻炼思维之用。到了识别入声字,才会开始派上用场。
我们所说的利用今音分辨古音平仄、利用推理记住平仄格式这些方法,在当下一些诗词理论的权威人士看来,并非他们所倡导的正统货色,只能算作旁门左道,难登大雅之堂。但我们却认为既然这些方法的确有助于现代人通晓中古平仄,有志于此道者实在没有理由排斥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