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从两首五绝了解格律诗的格式和字音作者:一得客
以两首五绝的平仄格式为例:
例一. 白(仄)日(仄)依(平)山(平)尽(仄),
黄(平)河(平)入(仄)海(仄)流(平)。
欲(仄)穷(平)千(平)里(仄)目(仄),
更(仄)上(仄)一(仄)层(平)楼(平)。
王之涣《登鹳雀楼》
例二,遏(仄)云(平)歌(平)响(仄)清(平),
回(平)雪(仄)舞(仄)腰(平)轻(平)。
只(仄)要(仄)君(平)流(平)眄(仄),
君(平)倾(平)国(仄)自(仄)倾(平)。
李商隐《歌舞》
五绝是五字组成句,两句合称联,两字一停顿,末顿字为单的。
首先,请注意所有的句末字和双数字,这些字的平仄属性,格律规定不得随便改变,不同于其他单数字可以平仄不论。这两首五绝的平仄格式足以表明:①每句的句末字, 必定首句可平可仄,其馀双(数句)平单(数句)仄(例一的首句尾字为仄,其馀依次为平、仄、平;例二的首句尾字为平,其馀也依次为平、仄、平)。②每句的双数字,必定上下平仄交替(例一首句的日、山,次句的河、海,三句的穷、里,四句的上、层,都是按规定用字而保证了上下平仄交替。例二首句的云、响,次句的雪、腰,三句的要、流,四句的倾、自,也都是按规定用字而保证了上下平仄交替);必定句间平仄相反(例一的一二句日与河、山与海,三四句的穷与上、里与层,平仄均相反;例二的一二句云与雪、响与腰,三四句的要与倾、流与自,也平仄均相反);必定联间平仄相同(例一的二三句河与穷、海与里,平仄均相同;例二的二三句雪与要、腰与流,也平仄均相同)。
其次,请注意例一这种平仄格式的组成句式:①仄仄平平仄,②平平仄仄平,③平平平仄仄,④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句式组成了五绝首个平仄格式,也成为组成五绝其馀平仄格式的基本句式。比如例二这种平仄格式即以②为首句,按照句末字、双数字的四个“必定”(句末字必定首句可平可仄、其馀双平单仄,双数字必定句中平仄交替、必定句间平仄相反、必定联间平仄相同),运用基本句式逐句推演出来的。若以③、④为首句,采用同样方法,便可推出五绝的其馀两种平仄格式。不仅如此,组成五绝的基本句式前头添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停顿(其后为“仄仄”的加上“平平”,其后为“平平”的加上“仄仄”),就成为组成七绝的基本句式。让这些句式分別充当首句,按照四个“必定”的字间平仄关系去编排它们,即得到七绝的四种平仄格式。以五绝七绝为基础,运用已知句式和规律,如法炮制,推导至八句,便是五律七律,超过八句,直至无限多句,又是五言七言的排律了。
五绝七绝,其平仄格式,都具有上述四个“必定”的共性。其实即使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也毫不例外,同样具有这些共性。仅有极少数诗句使用了拗字,才会改变双数字平仄交替,以及句间对立、联间粘连的状态。
格律诗的平仄结构, 容易认识,字音的平仄,也不难掌握。粤音与唐音,声调基本相同,能用粤语读唐诗者,懂得粤语的平仄,也就懂得唐诗的平仄。不妨拿《登鹳雀楼》的首句做试验,谈谈如何利用粤语去分辨唐诗字音的平仄。
粤语(广州音)声调九个,实质还是平、上、去、入四声俱全,不过四声各分阴阳,入声还添一个中入。可把粤语声调的入声跟非入声分别介绍。
入声发音短促而阻断(说者觉得阻塞,听者觉得中断),如“迫”(逼迫)、“百”(十百)、“白”(黑白)、“一”、“佾”、“日”,这些入声字音一发即收,听起来既短促,又中断,懂得粤语者很容易凭感觉识别出来。入声全是仄声。由此可知“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是“仄仄”。
平、上、去三声六调,有个声调谱,以“依”为例就是:“依、倚、意、宜、议、义;以“山”为例就是:“山、馓、汕、潺、x、x”(x表示有音无字的声调,也要能读准);以“尽”为例就是:“津、准、进、x、x、尽”。前三个声调为阴平、阴上、阴去,后三个声调为阳平、阳上、阳去,故一至六声调中,第一声、第四声属平声,其馀都属仄声。由此可知“白日依山尽”的“依山尽”是“平平仄”,加上“白日”,就是“仄仄平平仄”。
凭粤语通平仄,关键只有两条:一是弄清入声字音是“短促急收藏”的,做到一听就知,凭感觉即可识别;二是把平上去的“六字声调谱”背得烂熟,任何字音套进去唱读,都不会变调。这两条具备了,唐诗平仄字音必能通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