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洪烛:毛泽东进京为何首先批判李自成?(组图)

$
0
0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毛泽东最关注的古人是谁?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最关注的古人就是李自成。毛泽东为什么格外关注李自成?参观西柏坡,发现1949年的毛泽东最深刻地意识到李自成的局限性。当然,他自己后来也是有局限性的,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打赢了三大战役,胜券在握,准备进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出发之前特意做了一个重要的讲话,大意为“我们不能学李自成”以及“要防止糖衣炮弹”之类的话。“进城之前,毛泽东特意号召全党看一看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讲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如何骄傲又如何失败的。”在其眼中:闯王进京后的失败,堪称“反面教材”。当代的革命者必须避免重蹈覆辙。毛泽东进入北京城时,比李自成要虔诚多了、谦虚多了。他说:“我们是来赶考的。”他在庆祝攻克国民党老巢南京的胜利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他在思想上真的超越了李自成吗?大家可以讨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毛泽东怎样看待李自成?

洪烛

有一折戏就叫《闯王进京》。闯王是名副其实闯进来。据史料记载他是带着兵马从八达岭长城豁口打过来的,呈泰山压顶之势。城北沙河或顺义一带某十字路口树立着李自成扬鞭跃马的青铜塑像,作为今人的纪念。闯王进京,是为了坐江山的,或者说,为了做皇帝。
1949年毛泽东离开河北西柏坡,准备进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他在西柏坡指挥打赢了三大战役),在动身之前,特意做了一个重要的讲话,大意为“我们不能学李自成”以及“要防止糖衣炮弹”等,可谓高瞻远瞩,语重心长。

毛泽东带领解放军进入北平,新中国就成立了。历史掀开全新的篇章。黄震将军为西柏坡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毛泽东是乘火车北上的,第一夜好像就住在香山脚下的颐和园。后来住进中南海。
毛泽东进入北京城时,比李自成要虔诚多了、谦虚多了。他说:“我们是来赶考的。”正因为如此,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为先驱者的李自成,考试不及格,早就被淘汰了。

根据毛泽东的说法:李闯王是被糖衣炮弹打倒的。糖衣炮弹到底什么样子?我很好奇。不会跟北京的糖葫芦似的吧?它的命中率为何这样高呢?以至见惯了枪林弹雨的共产党人都呼吁对此保持警惕。
看来糖衣炮弹虽像糖葫芦一样可口,却是剧毒的。李自成中了“暗器”,翻身落马。
其实,从来不曾有军火商制造过这样的“秘密武器”。所谓的糖衣炮弹,本身并无杀伤力,是由我们内心的欲望所引爆的。

以“造反派”的身份攻克帝都,并且还逼死了皇帝——这就是李自成。他不仅做了梁山好汉宋江所不敢做的梦(“杀了鸟皇帝”),而且他那种“擒贼要擒王”的勇气与魄力,恐怕连后来的洪秀全也要自叹弗如。难怪当时有迂腐的儒生感叹:“这人为千古历来流寇所未有。他的猖獗,除是唐末五代之间黄巢一个人可以比得他住,余外就没有与他比的了。”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揭竿而起的李闯王自西安发兵,经过山西大同,直逼居庸关。目标很明确:“今大兵既兴,志在与朱明共争天下,若破北京,则国皆为我有关。”过关斩将之后,于三月十六日围困了笈笈可危的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傍晚攻克广宁门(今广安门),导致山穷水尽的崇祯皇帝吊死在一棵树上——他自尽前还在推卸责任:“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第二天早晨,李自成率领大部队通过大明门(即天安门),像梦游一样进入紫禁城。据说头戴白色毡笠、身穿蓝布箭衣、骑着乌龙马的李闯王,张弓搭箭,轻而易举地射中了城楼上的门匾——以这礼仪性的动作来象征一个农民对一个王朝的致命一击!这一箭戳穿了泱泱大朝的脊梁骨,以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神话。
闯王进京,可以说一开始就坐在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上面(仅仅四十二天就爆炸了。)画栋雕梁、灯红酒绿,再加上衣香鬓影呀什么的,闯王立马就晕了。于是改元大顺,充分体验当皇帝的滋味。至于他手下没见过世面的子弟兵,自恃立下汗马功劳,更是醉卧长安、乐不思蜀。
闯王住进了梦寐以求的紫禁城,首先想到的是好好犒劳自己。凡是皇帝享受过的,都要一一尝试。虽然把数万名太监全部驱逐出宫,却将三千粉黛留作己用。恨不能融化在这温柔富贵乡里。夜夜狂欢,甚至连续数日不曾出宫视朝。他登基后唯一的政绩,就是“追赃助饷”,处决了一大批前朝的贪官污吏,将其私产罚没充公,然后论功行赏,散发给将士们作工资,皆大欢喜。说白了,他只是在模仿梁山好汉的江湖作风,并未进步到哪里。开国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抓革命、促生产”,而只想到搜刮银饷,确实有负众望。

李自成想当皇帝是肯定的,想搜罗点粮铜也是可以理解的,错只错在他还想到了衣锦还乡(典型的中国暴发户的理想),荣宗耀祖,并且让街坊四邻羡慕。这一点是有史料可查的。李自成认为“十个燕京也比不上一个西安”,可见他并不情愿在北京安家落户(“北京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北京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中途遇见的最大的一座客栈、饮马、歇脚、饱餐一顿之后,还是要打道回府。当然,最好是把此地的宝贝全搬运回去。所以他特设“比饷镇抚司”,向明王朝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们追索赃银助饷,共获白银七千余万两,仅此就让他喜上眉梢了。如此地易于满足,这样的胸襟,确实显得有点小了。

李自成把几万名太监哄出紫禁城,就感到天空地广,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一点没把山海关外的边患当回事。他未慎重对待远处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态势。

李自成仅在北京城里做了四十二天皇帝(用俗话说就是“吃了四十二天饺子”)。

毛泽东能够正视李自成的缺陷。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缺陷。

他进入北平后,接到解放军攻占国民党老巢南京的捷报,特意赋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李自成缺乏的,恰恰是这种一鼓作气、扩大战果的雄心。说到底,他不过是楚霸王的翻版。所以他的失败,亦是情理之中的。
如果不能吸取这前车之鉴,就无法超越李自成,以及他身上的局限性。

1949年春,毛泽东进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一开始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在此期间,华北军区负责给失修多年的中南海打扫卫生,整整花费两个月,动用了一支庞大的卡车队,运送太液池里挖出的淤泥。中南海就像布满云翳的眼球,做了一番“白内障手术”,终于恢复了明亮。

据孙宝义、张同锡编著的《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一书讲述,叶剑英建议党中央进驻中南海,毛泽东不愿意:“我不搬,我不做皇帝……这是原则问题。”

他忌讳皇帝住过的地方。“进城之前,毛泽东特意号召全党看一看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讲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如何骄傲又如何失败的。”

后经周恩来的劝说,毛泽东才同意搬进中南海——“主要是从安全考虑的,四周的红砖高墙是很好的安全屏障”。

太庙改换门庭,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天安门东侧,同样开凿出一道大门(和中山公园大门左右对称)。门牌上“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七个字,是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题写的,龙飞凤舞。据说这一设想,也是布衣出身的毛泽东的点子。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了,自然有权利将皇帝的家庙改造为自己的乐园。这真正是一种翻身的感觉。我觉得文化宫的“宫”字用得很好。在旧时代,它是皇帝专用的一个名词。凭什么只能他一个人用?不管故宫抑或太庙,都已非一个人的天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毛泽东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最有趣的一条鈥溩罡咧甘锯潯就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0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毛泽东最有趣的一条鈥溩罡咧甘锯潯就肌

进京

洪烛

张中行老人回忆二十年代后半期在通县念师范,曾来北京:“走的是林黛玉进京那条路,入朝阳门一直往西。更前行,我是穿过东四牌楼的猪市大街,进翠花胡同。”人的记忆力真怪——他居然能清晰地记得大半个世纪前初次进京的印象,并且联想到这也是林黛玉投奔大观园的路线,过于清醒的人是无法做红楼梦的。所以我们不必探讨林黛玉是否确有其人,只管相信曹雪芹书里记载的都是真的:“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多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小城市人初见大都会的心情基本是相同的,那时候南方人(如苏州女学生林黛玉)北上,大多走京杭大运河的水路,通县(时称通州府)是终点站,再换乘车马进城。黛玉进京是投靠亲戚的。江南的小姐后来病死在京城。
比黛玉进京更有名的李闯王。有一折戏就叫《闯王进京》。他是名副其实闯进来。据史料记载他是带着兵马从八达岭长城豁口打过来的《呈泰山压顶之势)。城北沙河或顺义一带某十字路口树立着李自成扬鞭跃马的青副塑像,作为今人的纪念。闯王进京,是为了坐江山的,或者说,为了做皇帝。
1949年毛泽东离开河北西柏坡,准备进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他在西柏坡指挥打赢了三大战役),在动身之前,特意做了一个重要的讲话,大意为“我们不能学李自成”以及“要防止糖衣炮弹”等,可谓高瞻远瞩,语重心长。毛泽东带领解放军进入北平,新中国就成立了。历史掀开全新的篇章。黄震将军为西柏坡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毛泽东是乘火车北上的,第一夜好像就住在香山脚下的颐和园。后来住进中南海。
古人进京,搭乘车马或舟船,交通很不便利,路途上要花不少时间,风雨兼程——书生进京为了考状元,商贾进京为了做生意,官僚进京为了汇报工作或升级。幸好人类发明了火车。火车自本世纪初在中国运行,顿时使其它交通工具黯然失色。我估计鲁迅、周作人等文人进京,都遵循的是铁道线,他们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相同的——那就是市声尘嚣的火车站。湘西来的沈从文在北平站下火车时,视野一片茫然。但还是很有勇气地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这是一个年轻文人对一座古老城市大胆的致意。一下火车,他就永远地告别了青春记忆中的边城。浙江某银行家的儿子徐志摩,念的是北京大学,他也是在北京遇见了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陆小曼。他是少数能乘坐飞机往返于南北的文人之一——1931年,三十五岁的天才诗人徐志摩从上海飞往北京,飞机在大雾中坠毁在山东某座山上。他是一个死在途中的情人,死在路上的诗人。
鲁迅是变卖了绍兴的旧宅举家进京的,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感觉。周氏兄弟在八道湾购置了一座北方风格的四合院——这就是周作人的苦茶庵以及今天的鲁迅故居。我联想到野草里的文笔:“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故都寂寞的秋天哟。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进京的路线,每一个进京者都对这座城市有着不同的体会。一言难尽。我是坐京广线火车的硬座进京的,口袋里只装了外省大学给的几百元毕业分配派遣费,托运的行李极简单:一副旧铺盖卷和两箱书。我是作为带方口音的穷学生进入这座富丽辉煌的改革开放时期的国际大都市的。一位我早在中学课本里即读过其作品的老诗人安慰我:“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只揣了一块家传的袁大头银元就冒冒失失地闯京城了。”进京是光荣的,但内心又是腼腆且羞怯的。让我也在一块硕果仅存的银元上构筑起个人的天堂吧。那枚想名象中的银元被我勤劳且汗湿的手掌揣磨得光亮可鉴——哦,我精神领空不落的月亮!记得我走出北京站的第一件事就是转乘公共汽车去看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向单位报到之前,我要首先向梦见过无数遍的天安门报到:我来了。天安门会记住我的。记住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朴素的书生。我的满怀豪情,我的两袖清风。
浪浪艺术家、大学生、新兵、公司驻派办事员、建筑工程队、外地保姆及打工仔、个体户……当然,也包括快要从这座星球上绝迹了的浪漫主义的行吟诗人。多少人体验过进京的感觉。进京的感觉不是抵达的感觉——恰恰相反,它是出发的感觉。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然而为什么不写写他们呢,写写外省人在北京?我经常这样质问自己。

我不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吗?或者换句话说:我为什么不写写自己呢:我的身上就有他们的影子。作家们读者们总对出国热津津乐道,为什么不愿意把焦距调近点,关注一下这国门之内的移民潮呢——随着社会的加速发达,省际之间(或说跨省的)人口流动、人才交流愈趋频繁与密切。尤其是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取消粮油票证关系之后,户口本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据。人才、人力开始学会在流动中寻找发展自己、兑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所以我偏颇地认为:这是一种在国土上涌动的新移民主义——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服从组织分配、领导安排,而是充满主观能动精神的有意识有调节、自我调遣。人在异乡的命题与感觉——不仅仅在生活中,也应该在文学中扩张着自己的疆域。而其中最博大、最强劲有力、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支流,莫过于外省人在北京。进京这一概念,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甚至堪称一种传统。

带着一台电脑来京卖文为生的湖北作家古清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交谈时一致认为:“文人进京自洛阳、开封及长安立都时便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而北京在元、明、清进京文人更是数朝风流。本世纪的大文人如鲁迅、何其芳、郁达夫等等,无不自外地进京始名扬天下。”但外省人这个概念则出现在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中,巴尔扎克等作家描绘那些蜂拥而至的外省人聚集巴黎,使巴黎成为欧州大陆兴盛一时的文化大都市的历史画卷。今日北京也处于这样一个盛世,自外省涌入北京的各色人等多达300万之巨,尤以这个群体中的文化人引人注目。作为他们中的一个,作为一个半路进京的行吟诗人,我有表达这一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以及这特殊的群体心态与命运的使命。我要歌唱在北京的外省人,一代又一代的外省人——这同样也等天在歌唱这座伟大城市的魅力。外省人给北京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样,也是因为北京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外省人。
我在笔记簿里曾经写过:“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来越习惯以游牧民族后裔的身分,来观察北京。虽然并不具备草原的血统,这座城市却总能带给我突如其来的豪迈与激情……”由于根不在这里(或者说需要在这里重新扎根),可能每个远道而来的外省人都要体验一段类似于游牧的心情。这就是我所说的游牧北京。既是一个艰难的阶段,又是一个幸福的过程。许多初来北京的外省人,没有亲友,没有靠山,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没有钱(或至少没有什么固定资产),甚至没有户口,没有稳定感与保障感,有时候还没有越码的信心,他们确实是这座城市里的游牧者,一无所有的游牧者。但总有一天,命运会向他们证实。他们有智慧,有力量,有勇气——这是他们精神上的马匹。他们还有一双勤劳的手,身外之物朝来暮去,但有了这双手,什么都不缺呀。所以,他们又是精神富翁,是这座城市里很富有的游牧者。
我就是这样游牧北京的。我不是游客,而是牧人。我就是这样在游牧中,越来越理解、越来越热爱北京的……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否有权利爱女人?(组图)洪烛畅销书《仓央嘉措心史》《仓央嘉措情史》,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仓央嘉措》舞剧展览。2015年12月19-29日在民族剧院二层进行题为《寻找仓央嘉措》展览。12月27-29日在民族剧院首演《仓央嘉措》舞剧。

洪烛《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否有权利爱女人?(组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