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玄奘(600-664)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是国务院新闻办推选的中国古代文化圣贤之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化伟人。鲁迅先生称其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赞誉玄奘为“千古一人”。玄奘13岁出家,西行求法17年,回国后19年致力于弘扬佛教哲学思想。玄奘继648年受唐太宗盛邀首次来到玉华宫之后,又于公元659年至664年在玉华寺设立译场弘法,完成了佛教重要流派法相宗的创建工作,并圆寂于此。玉华福地成就了玄奘的旷世伟业,使其成为大遍觉菩萨,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同辉日月的不朽功绩,玉华宫这片神奇之地因玄奘蜚声四海,成为举世佛教文化研习交流的中心和世人神往的兜率天宫。
二
玉华宫位于铜川市西北部,北距人文初祖黄帝陵50公里,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延(安)西(安)高速直抵景区,210国道、305省道临区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玉华宫风光旖旎,景色秀美。公元624年5月,高祖皇帝李渊为抵御突厥南侵,巩固北部边境,决定“奋边防,合内外之心;营行宫,兼自然之趣”,在山川险要之地、关隘交通之处的玉华宫凤凰谷营造了军事指挥机构与休养生息为一体的仁智宫。是年6月,在仁智宫发生太子李建成谋反政变,被秦王李世民平定后到仁智宫向父皇负荆请罪的“扣释太子”事件,该事件成为两年后“玄武门之变”的前奏和预演,改写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公元647年7月,太宗李世民以“消热”为由,下诏扩建仁智宫,形成了“占地九顷,十殿五门”的宏大规模,并改仁智宫为玉华宫。
公元648年2月,太宗皇帝李世民视察玉华宫的建设,以显示天子之尊,新增添紫薇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紫薇殿面阔十三间,进深二十九间,从地面至鸱尾高一百七十尺(约合四十五米),被誉为空间最大、面积最阔的高殿崇堂。3月,太宗皇帝携文武百官急匆匆地从长安来到玉华宫避暑疗疾,兴江山社稷。6月,太宗皇帝诏远在长安弘福寺译经的玄奘来玉华宫避暑休养,畅享窗前千秋画、无风自然凉的瑶琳美景。玄奘来玉华宫,称这里是“阎浮之兜率天”。在这琼楼玉宇的玉华宫,一代圣明皇帝与一位旷世法门领袖实现了伟大的精神往来。玄奘暗知不以国主则事业不立,遂恳请太宗皇帝为其新翻译完成的《瑜伽师地轮》作序,从而垂成了千古绝唱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述圣记》等传世神品。《大唐三藏圣教序》肯定玄奘“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的丰功功绩。欣喜之余,太宗皇帝赐玄奘百金云水磨衲袈裟一领、珍宝剃刀一口,这件价值连城的袈裟,在《西游记》中演绎出了一回孙悟空降妖伏魔的神话。太宗皇帝与玄奘的玉华宫之行把初唐的佛教文化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佛教成为三教之首,玉华宫也一度成为四海佛教文化研习交流的中心。
三
公元651年9月,由于关中等地发生自然灾害,高宗皇帝李治为了体恤民情,施浩荡皇恩,将玉华宫皇家行宫改为玉华寺,由官方僧人团队来管理使用。公元659年10月,玄奘上表高宗皇帝李治,请求到玉华寺翻译佛经,实现人生夙愿,旋即得到皇上批准。是月,玄奘携带四大高足及众高僧大德来玉华寺组织译场,翻译佛经。在玉华寺佛门宝地,玄奘门人高足及四众弟子云集,海内外高僧哲人慕名而至。在玉华寺4年多时光里,玄奘翻译经典682卷,约680余万字,占其一生翻译经卷总数1335卷的一半还多,其中20万颂600卷的煌煌巨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在这里翻译完成。《大般若经》译成当日,玉华寺举行了隆重的请经仪式,玄奘非常欣慰,告知门徒:“此经与玉华寺有缘,玄奘能来此地,乃是经的力量”,“《大般若经》能在玉华译成,这是天缘,四众宜当庆祝。此经自身记载,这一方人,当有乐受大乘教者。”在玉华寺,玄奘融自己智慧创立完成了赋予新的佛教哲学思想的法相唯识宗。其后日本僧人在飞鸟元兴寺和药师寺将法相宗在日本发扬光大,至今盛传不息。《佛教大辞典》:法相宗又叫“玉华宗”。《词源》:“玉华宗即法相宗。因玄奘在玉华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佛教界又称其为“玉华法师”。玉华宫的钟灵毓秀成就了玄奘的不朽伟业,玄奘也为玉华宫留下了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
公元664年2月5日,65岁的玄奘功德圆满,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玄奘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文明古国之间的距离,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新的篇章,用宽广的胸襟和渊深的知识汇通了佛教广博精深的理论,消弭了佛教大、小乘教派之间的争论,以圆融会通的理念为佛教在唐初争取了鼎盛的地位,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四
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在玉华宫发现了石刻金刚座。金刚座上圆下方,中空凹下,左前方刻有二十字的楷书铭文,内容为“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铭文题记为玄奘手书。金刚座,在佛教中特指释迦牟尼成等正觉时的座处。玄奘在玉华寺译经之余,于肃成院石窟内敬造释迦佛像供养,惜今仅存其座。1964年7月4日,玄奘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在西安大慈恩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将玄奘敬造的这尊佛像底座的铭文拓片作为珍贵礼物分赠与会世界各国代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赵朴初居士为铭文拓片赋诗一首:
题金刚座拓片
片石勒银钩,象教赖不堕。
虽失天人师,犹留金刚座。
想见翻经手,磨勘往复过。
千载如晤对,心光照天破。
赵朴初居士诗文一出,时人遂以“金刚座”称玄奘遗留下来的佛门重宝。该座随即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展示于其基本陈列的中心展柜中,作为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的见证。2003年2月28日,金刚座再次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依然在陈列的中心展柜展出。
20世纪70年代,在玉华宫肃成院遗址发现了一件石刻佛足印石,刻石为青石质,阳刻图纹,残宽72厘米,高66厘米,复原宽度为88厘米。1999年至2000年,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考古发掘中,再次发现了带有脚印纹饰的文字题记残石。内容为:“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叱离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石上雕刻的题记,正是玄奘当年亲笔所书,是目前所能确知的玄奘的亲笔字迹。其文物价值和在佛教界的影响等同于“佛舍利”,尤其是对于佛教文化界,因其源自佛教故乡印度,见证着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更具有非凡意义。
2006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访问印度,为玄奘当年游学的印度著名寺院那烂陀寺(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目的地灵山大雷音寺)赠送了由玉华玉华博物馆精心仿制的佛迹记碑石刻。一件传阅千古的佛足印刻石,见证了一代佛学大学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更见证了一部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五
1300年前,玉华宫的圣灵空洁成就了法门领袖玄奘的旷世伟业。而今,这里祥光沐浴,风生水起,已建成了集玄奘生平介绍、玉华宫文物陈列等为一体的丝路玄奘纪念馆、肃成院,唐玉华宫遗址也得到了科学保护。丝路玄奘纪念馆和玉华宫遗址已成为国内外玄奘文化研究、玄奘精神弘扬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俱佳平台。迎着丝路旅游的盛世春风,玉华宫将阔步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谱写新的壮丽诗篇,这里将会成为以玄奘民族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国际知名、国内驰名的礼佛之都,成为大唐文化展示的博物院、生态休闲养生的乐园,成为沟通世界、文化交流、商贸流通、节庆盛典的丝路旅游明珠,博爱、包容、开放、创新的美誉之光将会荣耀在这方千年福地。
------------2016年8月3日《铜川日报》副刊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