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即思考
杨娅婷
阅读是一个类似思考的过程,如果阅读只是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一些国家,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被认为是学生成功完成学业需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且对于学生有效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Critical并不完全如字面翻译所指单是批判性的意思,它更是指一种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估与思考的能力。换句话说,它要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同一事物并且提出质疑和独立的观点,同时寻找出足够的证据作为支撑。这是一个头脑高度运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真理并且吸收精髓的过程,而通过这个过程产生的结果和价值也是非常可观并有意义的。
在中小学教育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并探索整个世界的重要方式。阅读是一个类似思考的过程,如果阅读只是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提倡学习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因为批判性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少基本阅读问题,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从而挖掘出超越文章本身的更深层意义。
在应试教育系统的影响下,我们一些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有限,有读无思。这时候老师们或许该站出来抗议说我们教孩子们思考啊,教他们分析文章大意、作者思想等。可是实际上所谓的文章大意、作者思想多数都出自老师们自己的分析,所有的阅读答案都有着非常统一的模式,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们在阅读中的独立思考和评估能力并未真正得到训练。所以,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对学生阅读思维乃至个人发展一定是非常有利的。
什么是批判性阅读?
对于一个懂得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读者而言,文章提供给他的是出自另一个个体的思考,仅仅是一部分的真相。
在更深层地考量批判性阅读对中小学生的意义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到底什么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简单意义上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文章,阐明作者论点在逻辑上的缺陷,并且找出能够证明论点缺陷的证据。但是更深层意义指的却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吸收其精髓,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阅读程序、模式、问题甚至是理论。总而言之,批判性阅读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且挖掘答案的过程。
对于一个不懂得批判性阅读的读者,文章提供给他的是唯一的真相。他们从文中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依靠记忆力把他们认为有用的描述记下来。然而对于一个懂得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读者而言,文章提供给他的是出自另一个个体的思考,仅仅是一部分的真相。批判性的读者能够识别超越文章本身描述的东西,他们明白同样的事物经过不同的个体思考,便能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观点和描述,每一篇文章阐述的都不是唯一的事实。
为什么要学习?
批判性阅读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条件。
对中小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无疑对他们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可是这些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对于阅读本身而言,批判性的阅读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纳赛尔是一名在设拉子大学任职的一名教授,在2013年时指导了一项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研究。在这项研究过程中,一共50名高中生被分成了两组,并对其中一组学生进行了6节批判性阅读的指导课程。之后,对这两组学生进行相同的阅读理解测试,测试结果是接受过批判性阅读教育的那组同学在阅读理解各项得分上远远高出了另一组。纳赛尔从这项研究得出结论,批判性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浅显的文章内容,学生更是在在经过不断质疑的阅读过程后,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其次,如今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多媒体发达的环境中,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对于他们而言显得格外重要。一项研究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依赖多媒体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来组织和引导个人的观念和想法。然而,学生天生对于分辨信息的能力并不强大,他们更易受到各种信息侵扰导致树立错误的人生价值观甚至是极端的想法。批判性阅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筛选信息,客观地去评估信息中存在的个人偏见,并且多角度地看待同一问题引发的不同争论,帮助学生组织健康完善的思想观念。
最后,批判性阅读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不缺记忆力模仿型人才,却缺少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无论对于学生自己乃至国家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并且分析和筛选答案,这是一个主动地又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人们的大脑只有在充满主动性和活跃性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达到自我运作效果,如果阅读乃至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只能够被动地接收老师们给予的信息,那么学生们作为个体的思考能力甚至是个性都会被一定程度地局限住。但是,批判性阅读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条件。
如何正确引导?
批判性阅读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多方面地看待事物,取其精华而不是无中生有。所以对于批判性阅读的文章选材而言,最好是近现代的议论文,期刊报纸或者书籍等,并且内容能够展现出作者对某一事物强有力的观点。
如今,很多语文实验教学开始融入批判性阅读法,可是很多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意义,结果适得其反。这些老师多数强调的是批判性,给学生们提供文章中的一个点,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辩论。表面上课堂氛围激烈,学生兴致高昂,可是损失的确是对经典文化和作者的尊重,并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无根据地自我创造式争论,并未挖掘出文章精髓。
批判性阅读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多方面地看待事物,取其精华而不是无中生有。所以对于批判性阅读的文章选材而言,最好是近现代的议论文,期刊报纸或者书籍等,并且内容能够展现出作者对某一事物强有力的观点。这一类的阅读是非常适合用于训练批判性阅读的,老师们可以提供这些文章让学生们课后阅读,这正好也能成为一种扩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方式。
然而,到底如何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判性阅读呢?索尔斯伯里大学研究出了一套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去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运用批判性的阅读法。达到有效的批判性阅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回顾文章,并且对现有的文章提出疑问,然后开始思考并且反映出读者个人的观点和答案,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将个人与他人的观念摆在一个客观实际的层面并且对其进行分析。之后,读者对文章需进行简要的总结并且客观评估文章的论证点。最后,读者将这篇文章的论点与相关的文章做比较,通过分析从而得到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老师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时,必须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学生们必须被鼓励对文章进行不断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甚至让他们对某一具有分歧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都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课之前,老师必须要求他们对自己坚持的论点进行一定的证据搜索阅读,也就是说他们的观点必须有理可据,而不是无中生有。老师们也必须明白: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发展极端个人主义,去批判那些个人不认同的东西。批判性阅读是在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不同的个体产生出的思考都会受到个人经历、教育程度、生长环境等。学生们将通过批判性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
《光明日报》2014年06月10日14 版
附1:
杨娅婷:激发教育中的创造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09月02日
创造力如今成为人们强烈渴求的一种能力。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创新意识,能够突破传统思维;也有人认为人类的革新和演变就是创造力作出的巨大贡献。部分教育专家认为创造力在教育中分成三部分,即创新式教学、教学提高创造力和创造力学习。创新式教学法主要指教师对于创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创造一个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乃至创新思考能力。而通过教学提高创造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某种思考技能,从而锻炼其思维活力与能力,真正做到跳出盒子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创造力指为学生日常学习提供和规划能够提高其创新思维的日常课程。
创新式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成为一位课堂上的创新者。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一定是能够根据课堂上不同情况的需求而随时变换和建立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技巧的人。下面简单列举几种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创新式教学方法。
首先,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提问教学法。一位富有好奇心的老师往往能够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卡顿在1988年进行了一项关于提问教学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常在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和完成学习期望,并对教学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反之,那些课堂上从未被提问过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远远不如前者。然而,教师如果不注意问题的类型以及提问的时间点,不仅会导致浪费课堂时间,更可能会将学生的思考引领到一个错误的方向。例如一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反复问一些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对学生进行教材的理解毫无帮助,这类问题毫无疑问是需要避免的。
其次,教学激励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外在激励法是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或未达到某种程度的要求而得到一些可能性的结果,从而被这些结果所激励,例如得到奖励或者恐惧惩罚。内在激励法是学生被学习经验本身所激励,并且他们对整个学习的过程感到非常满意和愉悦。这两种激励法需要按照教学中不同的情形交叉使用,无论单独使用哪一种都不足以长期或是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将考试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惟一外在动力,却忽视了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渴望。
第三种创新式教学法是戏剧教学法,又称角色扮演教学法,指老师将整个课堂模拟式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然而在目前教学课堂中这种教学法或许并不多见,但是这种教学法却能够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发展创造力氛围的学习环境,也非常适用于克服传统课堂上语文或者英语课文背诵的枯燥与死板。戏剧教学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群,不仅能够令他们更有效地并且富有情绪地融入课堂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自信心和演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并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最为实用的扩散性思维活动便是我们熟知的头脑风暴,学生通过对一个指定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者讨论,扩展出一系列的答案,最后将这些答案进行提炼总结。一所中学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要求学生创造一块新大陆并解释这块大陆将如何发展。研究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数节关于地理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课程,以便他们列出一系列可能影响新大陆发展的人文因素,从而解释新大陆的发展。结果表明,头脑风暴活动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吸收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法也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个人创造力。最为著名的便是“6个颜色帽子”的引导活动。老师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对一篇文章的人物进行分析讨论,每组6个人,每个人有一顶不同颜色的帽子,每种颜色代表文章分析的某个角度。例如:黑色帽子是批判性的角度,红色帽子是直觉、感性的角度,绿色帽子是负面角度等。然后让各小组从被分配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跳出自己原来的单色帽子,在多色帽子的激烈碰撞中发现并筛掉一些没用的分析与评价,最终结合所有的角度创造出最合理的角色分析。
提到与创造力相关的课程,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艺术教育,例如绘画、音乐等。然而由于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任务,学校不得不缩减看起来不够学术的艺术课程。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英国中小学艺术课程也面临缩减。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学者提出一个可行方案,就是将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进行综合教学,搭建四种具有可行性的课程结构:所有课程内容统一集中于某个具体的历史时间段和文化;所有课程尝试集中分析艺术形式的相同与不同;所有课程围绕某个相同的主题,并且这个主题能够通过艺术得到深入的探索;教师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恰好能够追溯到艺术。当艺术教育能够很好地与其他科目相综合时,学生便能够对科目进行深入的理解,思维也能变得更加灵活。这种方式更能够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个人创造力提供机会。
总之,教师是否能够成功地将以上方法灵活且有效地运用于课堂,进行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杨娅婷作者系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附2:
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一些关键词句 吴泓(制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cnk.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