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作者:刘白杨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陈安吉先生在《毛泽东诗词版本丛谈》中指出,《中国青年》1958年第14期发表了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曾德林《红旗翻处白旗没》一文。文中引录了毛泽东作于1929年的一首《渔家傲》词中的半篇:
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渠魁应活捉!
据黑龙江毛泽东诗词研究者丁毅同志考证,这是毛泽东反第三次大“围剿”战役中之作,时间是1931年8月,可惜只有半篇,另外半篇可能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但也有可能作者当年就没有写下去……永远成了未完成稿。
11月25日,笔者忽接丁毅同志从青岛打来的电话,说他见到了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的完整稿。26日,他发来了他的题为《毛泽东的第三首〈渔家傲〉词的发现与解读》的文稿。内称:
2007年我在《党史文汇》(2007年第6期)发表《毛泽东的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此文对曾德林1958年披露的半篇《渔家傲》作了初步研究,认定这是毛泽东没有写完的《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深以没有读到全篇而遗憾。2008年10月我去武汉参加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8届年会,与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宋苍松同志谈到这半篇词。宋说这首《渔家傲》是写完了的,曾所披露的是词的下片,并说他所掌握的版本中收有这首词的全文。宋苍松是一位对毛泽东诗词版本极有研究的学者,他收集各种版本有3200册之多,并著有《毛泽东诗词版本图录》一书。武汉年会不久,苍松寄我他未刊短文《一首鲜为人知的毛泽东词》。在短文中他介绍了发现的《渔家傲·三次战争》如下:
并进长追夸伟略,腥风久欲昏河岳。三十万人齐呈虐,情更恶,三门主义烧杀掠!
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动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渠魁今日应活捉!
宋苍松指出:“该词应是曾文提到的那首毛泽东词的全貌。”
27日上午,笔者与河北省廊坊市宋苍松同志取得了联系:
下午,他即来到舍下。我向他询问了发现毛主席这首《渔家傲》词的经过。他说,他是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潘家园市场购买的“文革”初期北京某中学油印本中读到这首词的。后来他又翻检所藏“文革”初期搜集到的200多种毛诗版本,从哈尔滨某单位刻印的一个版本中也见到了这首词,但再无别的发现。
与宋苍松同志交谈后,我细读了陈安吉同志2004年1月赠我的《毛泽东诗词版本丛谈》的有关内容。注意到曾德林同志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1958年第14期上的毛的半篇《渔家傲》词是有特定的针对性的,他文章的标题是《红旗翻处白旗没——坚决和资产阶级教育方针作斗争》。文章最后一段说,“毛主席二十九年前所作的一首名叫‘渔家傲’的词里这样写道:‘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渠魁应活捉!’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这是何等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势!”“在今天‘兴无灭资’的大进军形势下,我们要在教育文化战线上插遍红旗……拔除一切资产阶级的白旗”。
显然,曾文绝非为介绍毛泽东词作而发,而是要以毛词增加他的“插红旗拔白旗”的文章的气势
。因此他似乎没有必要引用毛《渔家傲》词的全文,而省去了与他文章宗旨关系不大的部分;也因此对于毛词的写作年代未加深究(毛词并非作于1929年,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始于1930
年底,反第二、第三次“围剿”都是在1931年)。
应当说,《中国青年》杂志在披露《渔家傲》词部分内容时是经过斟酌的,如果毫无根据,该刊断难自行发稿。因此,毛泽东有过这样一首《渔家傲》词应是不成问题的。
宋苍松同志新发现的毛《渔家傲》词,词题是《渔家傲·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当即指“反第三次大‘围剿’”。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始于1931年7月。7月1
日,蒋介石在南昌发布命令,调集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发起对朱毛红军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本着“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胜追歼”的方针,率领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血战,前后总计歼敌三万余人。从此,赣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广阔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词中“并进长追”、“三十万人齐呈虐”、“三门主义烧杀掠”、“英勇红军凭肉搏”等句,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了这一段战史。
我们注意到,宋苍松同志今春发现的毛泽东《渔家傲·三次战争》词与当年曾文引用的毛泽东词在“红旗翻处白旗没”句上有两个字的差异,最后一句中“今日”“渠魁”词序是颠倒的。笔者对比两个文本,“红旗翻处白旗没”与“红旗翻动白云没”,觉得当以前者为准,后者显然是传抄中的笔误;“今日渠魁应活捉”与“渠魁今日应活捉”(两句与《渔家傲》)词律似都稍有不合)究竟何者更为确切?还有上片“三十万人齐呈虐”句中的“呈”字,虽然与“逞”字可以相通,但毕竟不及“逞”字通俗和合声律,是否传抄过程中有误?也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笔者与陈安吉同志、丁毅同志有多年交往,现在又结识了宋苍松同志。我感到他们是治学态度严谨的人。他们先后提供的资料和见解对研读毛泽东诗词颇有参考价值。故特为如实介绍,以飨读者。如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知情者参与进一步探讨,更属幸事。所述不妥处,盼同好有以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