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张伯驹写给夫人潘素的词

$
0
0

至情至性  动人心弦

        ——张伯驹写给潘素的词

    张伯驹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收藏家、书画家、京剧艺术家,而且是近、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词人。他自三十岁(1927年)开始作词,一生填词不下数千首,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人。

    张先生词的特点在于他所表达的情感之真。王国维先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说,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张先生的词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他写的是真景物真感情,特别是在他写的情诗和叙述自己身世的词中,都蕴涵着发自肺腑的真感情。

    张伯驹的词作中所有情诗(词)只写给了一位女性,那就是他的终身伴侣潘素。和张伯驹同时代的另一位民国才子袁克文也以善写情诗艳词著称,但他的诗词是写给无数欢场女子的。

    1934年,伯驹先生38岁的时候,在上海邂逅20岁的美女潘素,二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旋即双双私奔来到北京。婚后,二人琴瑟和谐如影随形,张伯驹尽最大努力开发潘素的绘画天才,他先后聘请著名画家朱德甫、张大千等人教潘素学画,把这位“苏杭第一美女”打造成了京都第一流的画家。

张伯驹在晚年写了一首词《瑞鹧鸪》,追忆他与潘素情定三生的情景:

【瑞鹧鸪】

    姑苏开遍碧桃时,邂逅河阳女画师,红豆江南留梦影,白苹风末唱秋词。

    除非宿草难为友,那更名花愿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华清池水恨流脂。

    40年代,张伯驹与潘素携手登峨嵋山,伯驹先生当时写了一首六州歌头,记述了这段经历:

【六州歌头   登峨眉山绝顶】:

    相携翠袖,万里看山来。云鬓整,风鬟靘,两眉开,净如揩。独秀西南纪,镇梁益,通井络,齐瓦屋,蟠岷嶓,接邛崃。绝壁坪深洞古,神龙会、隐蓄风雷。听下方钟声,烟雾起芒鞋。飞瀑喧逐,挂丹崖。

    又神灯灿,佛光幻,卿云烂,锦霞堆。开粉本,图鳞甲,砌琼瑰,绝尘埃。玉立千峰回,银色界,雪皑皑。渺人海,笑万事,等飞灰。阴壑阳岩苍莽,看缥缈、双影徘徊。载将西阁笔,直上睹光台,一扫昏霾。

   每年元宵节是潘素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张伯驹都要写一首词赠给潘素。例如:

【水调歌头•元宵日邓尉看梅花】

    明月一年好,始见此宵圆。人间不照离别,只是照欢颜。侍婢梅花万树,杯酒五湖千顷,天地敞华宴。主客我与汝,歌啸坐花间。

    当时事,浮云去,尚依然。年少一双壁玉,人望若神仙。经惯桑田沧海,踏遍千山万水,壮采入毫端。白眼看人世,梁孟日随肩。

    在这首词里、张伯驹将自己与潘素比作梁鸿与孟光,不是举案齐眉,而是要“日日随肩”。

    在张先生元宵节赠潘素的其他诗词里,还有“白首齐眉几上元,金吾不禁有晴天。年年长愿如今夜,明月随人一样圆。”;“齐眉对月,交杯换盏,犹似当年。红尘世上,百年余几,莫负婵娟。”;“白头犹觉似青春,共进交杯酒一巡。喜是团圆今夜月,年年偏照有情人。”等深情词语。

    70年代末,年近八旬的张伯驹到西安女儿家小住,与老妻暂别,临行前写了一首《鹊桥仙》赠给潘素:

    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

    白头共咏,黛眉重画,柳暗花明有路。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

   

    1982年2月26日,先生在病床上依偎在夫人怀里溘然长逝。享年85岁。

    10年以后,1992年4月16日,潘素女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1、30年代的张伯驹与潘素


         
2、40年代的潘素  (北京)



3、劫后余生,晚年共研书画艺术。



4、1981年,张先生在家中看夫人作画。



5、晚年的的张伯驹与潘素(1981年)



6、1981年,张伯驹、潘素与女儿一家合影。



7、左边是张伯驹的外孙女楼朋竹与姥姥潘素的合影。右边是晚年的张伯驹,还有他喜爱的牡丹花和猫。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