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之一千一百六十七
风之子原创
第四十九回,芦雪庵诗社,平儿的一只虾须镯不见了。很明显,出了贼了,对于贾府这样的人家来说,其实也是败坏门风的事情,很丢脸。换了王熙凤平日的性格,还不立马展开大搜查?身边的丫鬟打的打,骂的骂,吓的吓,不搞个风生水起,怎么会是王熙凤?
可是,这一次,王熙凤雅得紧,沉得住,是这样说的:
平儿带镯子时却少了一个,左右前后乱找了一番,踪迹全无。众人都诧异。凤姐儿笑道:“我知道这镯子的去向。你们只管作诗去,我们也不用找,只管前头去,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说着又问:“你们今儿做什么诗?老太太说了,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作些灯谜儿大家顽笑。”
似乎很好找到理由了。
第一,不想这件小事坏了诗社的兴。确实,为了一只小小的镯子,还不至于就要立即展开大搜查,这不是贾府的气派。
第二,大家想想,这次参加诗社,或者说在场的都是些什么人,宝黛钗,史湘云,李纨,以及刚来的客人李纨寡婶,堂妹李纹李绮,以及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万一搜出来,是哪一家的丫鬟干的,大家脸上都无光啊,是不是这样?这不是往自己人脸上抹黑吗?传出去岂不是笑话。
我以为,当时,王熙凤如此拿捏,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但是,事实证明我还是想得浅了。《红楼梦》是一部编织得相当完美的小说,可以这么说,小说里的任何一个事件,如果八十回后还在的,其实都是给出了答案的,只是这个答案,不在此处而在彼处,不在明处而在暗处,或者说草绳灰线伏延千里,或者说一击两鸣,或者说反比通感,需要你去仔细发现。即便八十回后散失了,前八十回,也是给足了大家面子,曹老是给了答案的,就看你读得出读不出了。
这不,到第五十二回,王熙凤为啥如此明松暗紧的查处这件事情,平儿给出了答案:
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
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了起来也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我赶着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所以我倒忙叮咛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别和一个人提起。第二件,老太太、太太听了也生气。三则袭人和你们也不好看。所以我回二奶奶,只说:‘我往大奶奶那里去的,谁知镯子褪了口,丢在草根底下,雪深了没看见。今儿雪化尽了,黄澄澄的映着日头,还在那里呢,我就拣了起来。’二奶奶也
就信了,所以我来告诉你们。你们以后防着他些,别使唤他到别处去。等袭人回来,你们商议着,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
这段话不仅说的平儿怎么处理的此案,其实也把凤姐怎么想的说出来了。平儿所谓“我们”,其实就是王熙凤事后跟平儿的分析,其实就是王熙凤的意见,王熙凤当时觉得嫌疑最大的就是邢岫烟的丫鬟。
首先,凤姐果然是明松暗紧,不许声张,暗暗查访。其次,这些人里面,原来凤姐早有怀疑的对象了,那就是邢岫烟的丫鬟。因为邢家相对来说,是最穷的。凤姐这样的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这才是凤姐不要求声张的主要原因。
1.既然邢岫烟的丫鬟嫌疑最大,那么,一旦搜查,最有可能的就是丢了邢家的脸,丢了邢夫人的脸,这样一来岂不是把邢夫人得罪惨了?之前邢夫人就对王熙凤紧跟王夫人不满,对鸳鸯的事情不满,此时岂不是旧恨未消又添新仇?这种事情,王熙凤绝对不会去做的;
2.邢夫人毕竟是王熙凤的婆婆,是贾琏的母亲,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3.王熙凤很疼爱邢岫烟,邢岫烟的清白之名,岂不要毁了?
因此上,王熙凤才决定,这件事情要暗暗查访,不能声张。
好一个凤姐,此等小事,也考虑周详深远,难怪说杀伐决断,不让须眉!
公告:
拙作《风语红楼——风之子解读红楼梦系列1》已于2014年9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大书店和网店上有售,敬请关注。当当购书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54440.html
扫二维码,关注风语红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