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
0
0

DSC03313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杨五贵  

   早就听说柳墓构建一新,只是无缘一睹, 今随区关公办李阳主任去乡下探视工作,顺车翻沟去了一趟柳公权墓,终于了却一桩心事。

   虽说柳墓地处故里,但毕竟路途遥远,首访是壬午之春,距今业已十一年之久,第二次去是耀州各界人士公祭柳公权后的第三天,即公元2005年的10月15日,去时骑摩托,现场只看到残香余灰和枝头两只可爱的喜鹊。

   这次,下车见到的墓地让义村,荒凉而凄冷,村衢空荡,绝少人迹。是时虽是清明过后的第四天,但刮过的风分外阴寒,村头一户人家的门柱上残败春联被风吹得瑟瑟发抖,抚起细看,竟也颇具几分诗意:春风摇曳送莺喉;旭日融合开柳眼。字乃柳体,估计是传言初习柳体且颇得章法的一位后生写的。

   至柳园,但见围墙高筑,铁门紧锁,从栅栏门望进去,后门洞开,于是,绕过一片油菜地,趟过一堆荆棘,终于直贯后门而进。

   一犬见人来,狂吠不已,好在被绳索所缚,并无大碍,于是在院内放心地看了一遍。“冢是物非天地换,柳园不见旧池台”,两墓高高耸起,下被青石环箍,甚是庄严肃穆,一方青石供桌横置墓地中央,两旁是青砖高塔,静静地肃立着,周围一派死寂,没有半点声响,此情此景,莫非是怕打搅那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的伟人吧!

    因周遭过于凄清,不便久留,于是打道回府,别了,柳园,我心中的一方圣土!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至柳园,但见围墙高筑,铁门紧锁,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一方青石供桌横置墓地中央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但见两墓高高耸起,下被青石环箍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青砖高塔,静静地肃立着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园后是一片苹果园
这里的柳墓静悄悄
苹果花开得一派雪白


     附:春临柳墓

    壬午之春,这对已在九泉之下静静地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来说,真是个值得庆幸的季节——耀县文化文物旅游局着手修葺柳氏兄弟墓冢,并新立碑楼两通。

    似乎因了这一缘故,仲春时分的柳墓,周遭景色越发迷人。正孕穗的麦子墨绿欲滴,充溢着勃勃生机。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蓝天白云,远山横亘,似一幅秀丽的田园风情画。

    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幼时即嗜学,十二岁便能赋辞,后入仕,官至太子少师。他毕生致力经学研究,工于书法,正楷尤知名。其书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自成一格,对后世书法影响甚巨。

    柳公权官倾朝野,名贯古今,是耀州的至傲。然而,柳公作古后,遗骸葬于何处,志书记载纷纭,莫衷一是。古《蓝田县志》中便有“公权墓,在蓝田东三里柳庄”,此说法刚一出世,即被时人否决,不过从中亦可窥出,神州竞相争夺名人风之剧。

    后经历代史学家考证,柳公墓确在耀州柳家原。明代乔世宁《耀州志》载,“柳公绰墓、柳公权墓在州西北四十里之柳家原”。不过,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汪灏所修之《续耀州志》中可知,其时“柳公墓存,无碑可辨”。又据《陕西资政录》载,今天看到的柳公墓冢,乃清代乾隆乙未(1775)所修,墓前之碑石乃翌年初秋,耀州知州张凤鸣约请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题写而勒石的。

    如今,物换星移,距此碑刻立之日又送走了二百二十七年,柳墓复经风风雨雨,冬去春来,草长草衰,真可谓“阅尽人间春色,风貌依然故我”。

    在柳墓周遭盘旋良久,但见精心修葺过的柳墓,已是青砖复拱碑楼耸峙之景象,一改昔日残原荒芜颓碑漫漶之旧貌,此情此景,莫不令人拍手称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