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德(1912一1996年),原籍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人,后移居耀县。早年曾就读于由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将军创办的富平县庄里镇立诚中学(和习仲勋是校友),17岁时就参加了杨虎城将军领导的17路军炮兵团,时任团长是孔从周将军。
1938年,吴凤德随部队东渡黄河到山西,参加了中条山抗战,1939年下半年回三原留守处休整。不久,由于和胡希仲(胡景翼之子,吴凤德就读立诚中学的同学)的关系,派吴凤德护送胡景通(胡景翼之弟)妻子程菊生去陕北横山县。到横山后,国民党骑六师师长胡景通将吴凤德留在身边,1943年任命为保安九团的二大队队长,官兵七百余人,驻扎在横山高镇。高镇在石湾东北方向百华里,波罗堡在高镇北90华里处,石湾、高镇、波罗堡三个点国民党驻军布防,构成了对延安的直接威胁。
1946年,陕甘宁边区南边是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集团20万军队,西边驻有马鸿逵两个骑兵师,北面是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指挥部及其所属22军和保九团,东面则是滔滔黄河。当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习仲勋等领导下发起南线出击之时,驻横山、榆林地区的国民党第22军等频繁袭扰边区。六月,习仲勋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召见。毛泽东要习仲勋谈谈陕甘宁边区备战情况,尤其想听听习仲勋对边区北线方面的看法和设想。在习仲勋作了汇报后,毛泽东指示说:胡宗南己在调兵遣将,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并且命令榆林的国民党部队一致行动,对我实行南北夹攻。现在胡宗南还没有采取大的动作,顾不上进犯边区。你们要抓住这个时机,集中精力,组织北线战役,策动横山起义,解放榆、横地区,使我们获得较大的回旋余地,以便对付胡宗南的进攻。最后又叮嘱说,保卫延安、保卫边区必须加强统战工作,争取榆林地区国民党部队起义,以扩大保卫延安战争的战场。七月初,习仲勋在延安花石砭西北局机关驻地主持召开西北局扩大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的谈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北线作战意图。习仲勋分析形势扩大会议认为:策动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指挥官胡景铎率部起义,从政治上讲,证明人民是要和平的,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从军事上看,陕甘宁边区洛川以南为胡宗南主力盘踞,随时可能进攻延安;北线驻榆横国民党22军和保安团队,虽然力量薄弱,但如与南线呼应,势必对我后方造成威胁。特别是横山境内的石湾、高镇、武镇三地,像三把利刃直插边区,因而争取胡景铎率部起义,对于边区北线安全和进行自卫战争是有重要意义的。扩大会议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立即进行北线战役准备;派曾在国民党三十八军长期从事兵运工作的西北局统战部处长范明进入绥德地区,随时同胡景铎直接接触,具体商定起义事宜。
习仲勋为什么以胡景铎为策动起义的对象呢?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的。当时国民党在榆林驻军中有胡景通、胡景铎、胡希仲叔侄三人,胡景通、胡景铎同为著名爱国将领、旧民主主义革命知名人士胡景翼的胞弟,胡希仲则是胡景翼之子。此时,胡景通任国民党第22军副军长兼陕北保安指挥部指挥官,胡景铎为副指挥官。胡希仲任晋陕绥司令部参议。由于他们的经历和地位不同,其政治态度和对共产党的认识亦有差异。胡希仲、胡景铎受其父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较深,从小就追求进步,向往革命。虽身在国民党军中,但早有投奔革命阵营的意向。且他们都是习仲勋在立诚学校时的同学,交情颇深,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一直保持着长期的秘密统战关系。
在此之前,习仲勋为争取胡景铎起义做了大量的工作。胡景铎则表明了坚决反蒋立场,又在部队发展了一批进步骨干分子,可策动其率部起义。不久,根据胡景铎的请求,由习仲勋介绍,中共中央特别批准胡景铎加入中国共产党。习仲勋主持西北局会议讨论了由胡景铎提出的在该部的党员发展名单,批准包括吴凤德在内的等八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1946年10月13日,胡景铎派杨遵义给吴凤德送来了手令,大意是:现在决定立即起义,具体方案由高朗亭司令员告诉。起义后部队番号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他并以师长的身份任命吴凤德为三团团长。当晚,协助起义的绥德军分区司令员高朗亭同吴凤德团长,商定起义具体事宜,高朗亭司令员要求在起义前除留给起义官兵的防卫子弹外,其余子弹全部收缴,吴凤德坚决执行了这个决议。
吴凤德回到驻地后,立即集合了七个中队的队长开会,会议由吴凤德主持,会上吴凤德首先宣读了胡景锋写给他的决定立即起义的手令及干部安排任命。并表示,坚决拥护起义。紧接着其他几个中队长也表示愿意参加起义。意见一致,吴凤德当即宣布:保九团第二大队全体官兵马上起义。
吴凤德对二大队内部和社会上监视他们的特务列出名单,并派人抓捕,完成任务后,将逮来的十多名特务交地方处理。接着,吴凤德下令集合了所属部队官兵七百余人,列队待命。部队集合好后,吴凤德亲到城外迎接高朗亭司令员率领的解放军入城。进入位置双方换防。至此,驻高镇、吴家园侧的国民党保九团第二大队等七百余各官兵在吴凤德的带领下,全部起义,正式编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第三团。
保九团横山三点驻军全部起义,影响重大。胡景铎将军发表了《反对蒋胡卖国、内战消灭异己,拥护邓宝珊将军等为和平建国而奋斗》的通电,宣布退出内战。吴凤德等十余名起义军官在通电上签名。
月余后,部队进行整编,将起义时的五个团整编为三个团,吴凤德的团长职务由魏懋臣接任。吴凤德被调到延安参观团学习。
12月24日下午,吴凤德和骑六师营以上干部在枣园小礼堂受到了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康克清、邓颖超、王世泰等领导人的接见。当晚八时,毛泽东也出席了接见大会。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吴凤德所在的参观团渡过黄河到山西柳林等地。1948年,吴凤德先后被调到关中分区(驻地马兰)黄龙军分区工作,后调任洛川县武装部部长、韩城支队支队长等职务。同年冬,又调山西夏县两北军区干部学校(校长贺龙,政委周士弟,培训营团级干部)学习。学习结束后,被调到甘肃庆阳军分区任三科科长。
1946年11月25日,《解放日报》对吴凤德作了这样的报道。“吴风德大队长在高家沟起义前,逮捕了全部蒋记特务,他今年已三十岁,曾在富平的立诚中学读书,1933年就投入了十七路军的炮兵团,团长即是现在邯郸的西北民主联军军长孔从周将军”。
1950年,吴凤德因家庭困难等原因离开了部队回到了耀县,参加了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在耀县曾先后担任石灰厂主任,县建筑公司主任,县工商联理事。20世纪50年代末期参加陕西省社会主义公学学习。1966年“文革”刚开始,吴凤德就被造反派戴上写有“历史反革命“字样的纸糊的高帽子到处游斗,1966年12月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监狱。1968年12月,被当时耀县政法机关宣判,戴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并开除了公职。
1973年,国家开始落实为受到迫害的干部平反,吴凤德被摘掉“历史反革命”帽子,按退职处理。
横山起义是解放战争时期继邯郸高树勋起义之后全国第二支国民党部队起义,当年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吴凤德高举义旗,投入人民的解放事业。
1985年7月,富平县举行纪念胡景翼将军诞辰八十五周年暨富平庄里立城中学创建六十周年活动,吴凤德作为立城中学校友被邀请参加。此次活动,习仲勋从北京发来贺电,贺电由富平县县长在纪念大会上宣读,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人。在纪念活动大会上,吴凤德见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首长、老战友胡景翼之子胡希仲、李振华三位老人重逢后,感慨万千。当谈起吴凤德当年的境况时,胡希仲说:“你的个人问题不能再等,我给习仲勋写信,你将今天纪念活动的资料一并带上去北京,仲勋会见你的。”随后吴凤德带着胡希仲的亲笔信和纪念活动资料去北京,进京后由中央信访局转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在百忙中抽时间接见了吴凤德,吴凤德见到习仲勋后老泪纵横,激动不已,习仲勋简单问了纪念活动情况。然后说:“一定督促有关部门把你的问题解决好。”后在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的过问下,吴凤德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按退休处理,同时,被选为耀县政协常委。吴凤德同志于1996年5月逝世,享年84岁。
我尊敬的父亲,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但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横山将永远铭记!
--------------2017年5月17日《铜川日报》第7版副刊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