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毛主席为人民出版社题字探析 【毛泽东书法】毛主席为人民出版社题字探析]()
关于毛主席为人民出版社题字一事,历来存在一些疑义。原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人物》杂志原主编陈有和先生就此发表文章论证,毛主席为人民出版社题字确有其事。他说,由于毛泽东题写的“人民出版社”几个字与他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题写的社名,在笔画走势上基本一样,时隔几十年后,有人开始质疑题字的真实性,首先是2000年时,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的主任给我打电话,说毛泽东主席当年只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题了字,没为人民出版社题字,人民出版社是把主席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题的词中的“教育”两字剪掉后用作自己的社牌名上的。
为此,默人对比两幅题字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几个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请看两幅题字(见题图)。
陈有和先生认为此说听来似乎有据:一是两社的题字标准体笔势除“教育”两字外基本一致;二是经查人民出版社保存的原件是五个被剪过的单体字。由于当年知情的同志均已不在了,社内也有不少同志在怀疑。2011年人民出版社庆祝创建90周年时,又有人提出了这一问题。
为此,陈有和先生查阅了人民出版社保存的当年所有文书档案及社务会议的记录,可惜对此都没有记载。只在王仿子同志的回忆文章《我在人民出版社成立前后》(《出版生涯七十年?下编》)中提到人民出版社刚成立时,凡使用“人民出版社”社名时一律用老宋字,取其端庄稳重。1951年2月,经由毛主席为人民出版社题写了社名,改用标准体。又查1951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印发用作与各地方人民出版社、新华书店工作联系、业务指导的《出版周报》,刊载了对使用毛泽东题字标准体的建议:“地方人民出版社的地名(凡冠在人民出版社之上的,不论印在书刊上,信封、信笺上,刻制图章、招牌),一律用老宋体,以资统一。”再查保存的题字原件,是用宣纸竖写的五个字,由于间隔太紧,当时又没有复印设备,被美编用剪刀将其剪开成五个单体字,以便于用作书的封面上竖排或横排的社名标。题字虽然被剪开,但纸质及衔接的部分茬口依然是能对上的,应该确认是原件没有问题。
陈有和先生写道:
事实上,毛泽东主席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是非常认真的,也是很注意的。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没。中央决定在原国民党首都出版《新华日报》。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复刊,成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石西民任社长兼总编辑。毛泽东特地为《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但到了1953年,毛泽东到南京视察华东军区海军之时,2月23日专门写给时任南京市市长柯庆施一封信并附为《新华日报》新题的报头字。题字是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委员会的信笺上部书写的。红线以上是一封信,红线以下是所题的“新华日报”的题字。“新华日报”四个字,除“日”字外,基本上同在一个高度上和红线上,显得十分紧凑而明快。信的内容是:“柯庆施同志:提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写得太垮。”原报头写的时间并不长,是1949年4月题写,9月17日启用,刚两年多一点,但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嫌它太垮,主动提议换写一个。2月25日“新华日报”换了新报头名。1964年7月19日,毛泽东在一张宣纸上又写了“新华日报”四个字,然后把这四个字重新写了几遍,最后亲自选定四个字,在每个字的右上角圈了两圈,并附上一封信给当时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信中说:“新华日报报头写得不好,宜换过。现重写。如可用,则在今年国庆节改换为宜。如不可用,请你退回重写。”一张报纸的报头,竟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动换写,这说明,毛泽东对自己所题写过的字是十分在意的。类似《河南日报》也是先后题写了两次。
1951年2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人民出版社题写了社名,突显了对人民出版社成立的重视和人民出版社在党的宣传舆论阵地中的重要位置。毛主席的题字制成铜模,由当时国家出版总署发至各省区人民出版社,要求各地社加上本地名作为自己的社标,并置于本社的出版物之上。紧接着4月,中央把《毛泽东选集》的印制任务交给了人民出版社,并在全国租型造货,毛的标准体“人民出版社”正式在全国启用。以后,图书杂志、宣传品、广告,以及信封信笺、图章与招牌,一律使用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字,作为社名的标准体。如果不是毛泽东亲自书写的社名,他在是年10月看到大批印刷发行的《毛泽东选集》后一定会提出这一问题,为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为人民出版社的题字是真的,没有任何问题。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人物》杂志原主编)
来源:北京党史
![wwei.cn二维码]()
(查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