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对联章法例谈 [潘民华/湖南株洲]

$
0
0
  对联如同短文。文章、诗词有章法,对联同样有章法。所谓章法,是指篇章结构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凑;主题才鲜明突出。若无章法,就将零乱松散、残缺不全,主题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既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相互呼应,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两阕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两比联语内容不宜重复或雷同,应各有侧重,分工合作。上、下联分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既对又联
  对联既可写景状物,又能写人叙事。如写人叙事,上下联的分工与各自之侧重点,可以一写他人,一写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写实,一写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功绩、品德与才学、功绩与生活,功与过、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荣与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叙事,上、下联可以分别写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琴与棋,诗文与书画,师授与友评等。如笔者为株洲市四中2012届高三毕业典礼撰联:
  三载同窗影,常入梦中,更难忘:老师教诲、柏园花木;
  一腔报国情,永存心底,均不愧:特色熏陶、华夏儿孙。
  上联以写高中三年的同学经历,常在梦中浮现开头,体现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接着写牢记老师教诲及四中(柏园)的花草树木,体现学生对老师和母校的留恋。下联转到学生毕业后的远大理想、爱国情怀。最后以这届毕业生都不愧是株洲市四中这所全国特色学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不愧为伟大中华的好儿孙来作结。既是对学生的夸奖,也是对学生的期望。
  二、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又叫“起承转结”“起承围收”“开承转合”。本是诗文章法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起承转合,对于对联,具有参考价值。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合。对联中的二分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全联超过四句的对联,同样要注意起、承、转、合。如:
  三载同窗影,常入梦中,(起)更难忘:老师教诲、柏园花木;(承) 一腔报国情,永存心底,(转)均不愧:特色熏陶、华夏儿孙。(合)(未完待续)

-------------------中华楹联报2017.1.25 星期三

  (接2017年1月25日第3期)
  诗的结构艺术,讲究“起如爆竹,结如撞钟”。对联也是这样。开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如爆竹震响,引人注目。此联开头,舍去许多次要的未写,直以“三载同窗影,常入梦中”开头。接着,承以“更难忘:老师教诲、柏园花木”。下联首句,相当绝句的第三句,该“转”了,没有继续写高中生活,而是从学校转向社会,从毕业前前转向毕业后,“一腔报国情,永存心底”,轻巧地进行了转折。绝句的“转”,往往决定一首诗的高下成败。对联也如此,下联开头好,与上联的对立面找得准、找得好,此联就可望成功。“转、合”实际上也有“起、承”关系。因为“一腔报国情,永存心底”,所以用“均不愧”来承接。结句“华夏儿孙”鲜明饱满,有点回味。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合,离首即尾,只有“起、合”。上联“起”,实际上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合”,也担负了“转、合”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合”好。
  三、前后呼应
  呼应,又称照应,也叫伏应,就是行文要前呼后应,前后连贯,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前边交代的事请,后边要有着落;前边提出的问题,后边要有回答;前边埋下的“伏兵”,后边要有“伏兵”奋起的行动。呼应,可分前后句呼应、上下联呼应、首尾呼应。
  上下联的起结,类似词上下阕的起结。词上阕的结句,要为下阕的拓展留有余地,要如奔马收缰,有欲止而不止的势头。对联上联的结句也要这样,以便下联展开。常见上联结句提出问题,下联结句作出回答。这是两个结句的呼应,也是前后文的呼应。
  在短联中,只要上下联呼应,如下联“特色熏陶”,呼应上联“老师教诲”。但在中长联里,除了上下联呼应外,更要注意每一比联中有一定距离的前后文呼应。如上联的“更难忘”,难忘什么?后头紧接着用“老师教诲、柏园花木”来呼应;同样,下联“均不愧”,不愧什么?后边有“特色熏陶、华夏儿孙”来回答。
  前因后果,前行为、后目的,前理由、后结论等;或加以倒装,前果后因,前目的、后行为,前结论、后理由等,都属前后呼应。
  四、上下平衡
  对联的上、下联,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若将“三载同窗影”中的“三载”换成“千日”来对“一腔报国情”中的“一腔”就显得头重脚轻,不相称。
  云南滇池,东西平均宽度才8公里,南北长只有40公里,可大观楼长联,为什么要夸张说“五百里”?这和下联相对的“数千年往事”有关。若用“一百里”对“数千年”,显然轻重失衡。上下联如果不能达到大体平衡,可以下联重些。上轻下重,事物才有稳定感;上重下轻,则不稳定,不匹配,不协调。如某茶坊联:
  人笑山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海外”对“山中”,“神州”对“宅院”,显然下联的地域比上联宽广得多。
  除了上下联要大体平衡以外,对联还要求半联之中,上下句也要大体平衡、匀称、一致。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联的“九霄”,用“三天”(道家所谓三清天)是最恰当的,用“一天”“周天”都不行。下联说“万级”似太夸张,但与下句“俯临千嶂”相匹配,是为了协调平衡。如用“百级”,则高度不够,不能俯看“千嶂”。
  (全文完)

----------------中华楹联报2017.2.25 星期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