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许多事物似是而非的,对联亦不例外。请看下面几幅古绝联的应对,是不是“似是而非”的。
一、“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幅巧绝联,经常在人们口头和报刊传播和赞美它既巧又工。但仔细分析,其对仗很不工整。需知中秋是在八月之中,亦即八月之半。而半夜不是在二更之半,也不是在二更之中,而是在三更之半,亦是在三更之中。人们常说“三更半夜”就准确说明半夜也是三更。如果是“半夜二更半”合理,就变成了“半夜是二更又过半更”了。这样虽然合理,但与“中秋八月中”就不对应。因其逻辑不相同。它是一副似是而非的对联。要改成“半夜三更半;中秋八月中”才合逻辑和工整。
二、2016年有位先生在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刊《楹联家》上发表一篇文章中提到陈寅恪的出句“孙行者”,说当时最受推崇的对句“胡适之”不够工整,后来梁羽生先生的对句“祖冲之”,“祖”对“孙”最工,而且“冲”平声对“行”仄声最恰切,“祖冲之”对“孙行者”是一副天造地设,无懈可击的妙绝之联。乍看,褒贬得很对。其实不然。我们要考究《西游记》的作者给孙悟空以“孙”姓,而不予“赵、朱”等姓氏,大概是源于他本是猢狲,就取其音同而取形之一半。这是有佐证的:沙悟净出自流沙河,就给以“沙”姓;猪悟能本是猪,就予“猪”姓。对以“胡适之”的作者,是会想到这一层吧:即取“猢”与“胡”同音,亦取其形之一半(胡)。这是有很强的思维能力的(即使是偶合,也是很巧妙的)。而且“孙行者”的“行”不是仄声字,而是地道的平声字(有《辞源》可查)。“适”仄声,对“行”平声,工矣;“冲”对“行”则是平对平,没对立。反而不工。那么“胡适之”对“孙行者”才真正是一副天造地设,无懈可击的奇妙绝巧之联也!当然,这里不是说“祖冲之”对“孙行者”不合对联规则、不是佳联,只是说比不上“胡适之”那比那么奇巧有味而已。
三、“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比古绝上联,多年来在报刊上常称李吉玉先生的“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这个对句,是绝妙的佳偶;就是在最权威的《中联报》上也屡见有人极力赞赏和推崇。其实这比对句根本对不上出句的,是似是而非的病联。其对不上的理由有三:1、上联是一比同音对。怎样读,听起来都是“望江楼”。因“楼”与“流”古声,读音相同,是同音字(经查《辞源》和《康熙字典》所切出的音都相同。当然,新声不同音,可能有的方言也不是同音字)。这比联之绝,就绝在这里,妙,也妙在这里,难,也难在这里。如果不是同音的,相信很多人都能对得出来,就不成其为绝对了。李的对句“井”与“影”只是近音而已。2、出句的“流”是一个很有气势的动词,而对句的“影”是一个静而寂的名词,属词性不对品。3、出句是一个省略复句,省略了主语“人”。上截三个分句之意是人在望江楼上遥望江水奔流。而对句是主谓宾句式,“印月井”是其主语。句式不相同,也就是结构不对应了。笔者也曾试对过:“观海嶂,观海涨,观海嶂巅观海涨,海嶂兆年,海涨兆年。”(海水涨到一定程度即落,落到一定程度又即涨,观其涨亦即观其落,观其落亦即观其涨,涨涨落落,落落涨涨,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故谓海涨兆年。)许多朋友说我这个对句对得非常工,但我自知还是“似是而非”者,因为出句的“望江楼”是专有名词,而“观海嶂”是虚拟的,是不大合对联规则的,只能算是宽对。我想,世上没有哪个地方真有个“观海嶂”那么巧吧。如果有读者知道果有此地名,请电告13542630086,酬300元。
四、2011年,四川泸州市编辑《中国对联集成·泸州分卷》,在《中联报》登出广告,说有一比绝对下联:“白塔街,黄铁匠,扯红炉,烧黑炭,座南向北打东西。”是百载悬联,未有合意上联应对,故登报向全国征偶。到公布结果时说,收到全国联友32封来信,参加应对。其中广东阳江市杨怀先生的对句是:“蓝田坝,金画家,铺玉版,执银毫,对象描牛非马虎。”登报公布结果的李先生认为对得较好,因“马虎”有双关之意。“玉版”、“银毫”亦很有文采。但美中不足的是:“象、牛”与“马、虎”没有什么关联,拟改为“绘豹描驴非马虎。”因“豹”与“虎”相似;“驴”与“马”相似。虽相似又不是“马虎”。而非“马虎”,即可是兽名,又可说是很认真,不是马马虎虎。如此语意双关,与下联的“东西”双关相对,以体现对应平衡,该悬联已求得了佳偶。并向作者致贺并发奖状。
乍一读,觉得李先生说的似乎在理,改得好。有的联友看了也认为好,但也有联友则认为我的原联比改后的好。我细思之,确实比不上原对句。理由有二:一、“座南向北”是一码事(是一种姿势),“对象描牛”也是一码事,而“绘豹描驴”是两码事(即既绘豹又描驴)是二对一的,与下联的结构不对应。二、既说豹像虎,驴像马,则应是“如马虎”了,即使说是“非马虎”,也是豹和驴了,“马虎”就没有双关之意了。而原句用的是“对象描牛”而不是“照象描牛”。如果是“照象描牛”就是“依样画葫芦”,不用吹灰之力可成,甚至是“画虎类犬”的,是马虎了事的。而“对象描牛”则要认真思考象与牛有什么异同,特别是神态方面的,怎样才能画得好,是马虎不得的,确实可以说“非马虎”了。况且象与牛和马与虎虽同兽类,但绝不相像就是更非马与虎了;联中的“马虎”一词就更有双关意义了(如果确实嫌“象、牛”不像“马虎”,可改成“对象描牛真马虎”。不过这样改,与前面文字的感情色彩欠和谐。)看来,李先生说的和做的似乎是“似是而非”了吧。
从上述几个联例看,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容易使人忽略,特别是第一二例,我想,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读者认以为“是”的吧。
---------------中华楹联报2016.11.15 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