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说金庸#——保卫襄阳:南宋的悲壮挽歌

$
0
0

 


 

一时(襄阳)城内城外杀声震动天地,空中羽箭来去,有似飞蝗。郭靖手执长剑,在城头督师。黄蓉站在他的身旁,眼见半爿天布满红霞,景色瑰丽无伦,城下敌军飞骑奔驰,狰狞的面目隐隐可见,再看郭靖时,见他挺立城头,英风飒飒,心中不由得充满了说不尽的爱慕眷恋之意。

-----------------------------------------------《神雕侠侣》第39

 


开头引用文字是小说中我极爱的部分,郭黄二人的夫妻情深,在数十年守卫襄阳的壮举中得到升华,此中侠骨柔情、碧血丹心,令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前文已述,蒙古攻南宋战事最惨烈所在就在襄阳,《神雕侠侣》这部小说的39回“大战襄阳”也比40回“华山之巅”来得精彩、好看,历史上的襄阳保卫战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大书特书。

 

兵发襄阳

 

忽必烈1264年战胜阿里不哥夺得大汗之位后,南下伐宋完成统一大业再次提到了议程上来。由于1259年蒙哥汗死于川东钓鱼城之战,因此此次“重兵围攻荆襄”的作战计划逐渐清晰、明朗起来,避开多山崎岖的川陕防区和水网密布的江淮防区,全力攻打长江中游的中原地带城市襄阳、樊城,是忽必烈进军的唯一目标和选择。

 

忽必烈选择襄樊作为突破点,陆续听取了三个人的意见。早在开庆元年(1259年),谋士杜瑛曾建议他“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可惜当时忽必烈只是亲王,没有军事决策权;次年也就是景定元年(1260年),曾随同旭烈兀西征、攻城略地无数的千户长郭侃也上书说,“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郭侃乃兴唐名将郭子仪之后,其战略目光可谓精准、可怕。

 

当然1260年忽必烈要和弟弟阿里不哥抢汗位,一时无暇南下。直到宋度宗咸淳3年(1267年)的11月,以泸州15郡县30万户百姓作为政治资本投降蒙古的南宋名将刘整,也向忽必烈献出了自己的“亡宋之策”,即“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同时刘整答应帮着忽必烈训练一支不弱于南宋水军的蒙古水军,用以对抗敌人的最强项兵种。

 

对于刘整的这种卖国行为,文天祥认定“亡宋贼臣,整罪居首”;现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认为“宋元后期战争的关键决策人物并非丞相伯颜,而是降将刘整。正是刘整使得元朝作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偏安江南,维持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南宋王朝也终因元朝的战略转变而灭亡”。

 

在分别听取了谋士、千户、降将三方意见后,忽必烈终于定下了“次年伐宋、先取襄阳、顺江而下、直逼临安”的战事总基调,同时开始厉兵秣马、训练水军、筹备粮草,为将来艰苦的攻城战储备战略物资。

 

忽必烈此次决意一鼓作气荡平南宋,也是花了血本的:从1260年起,蒙古就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各地不断“签军”,襄樊大战前夕更是四处征兵;同时从1265年开始就不断发展水军,先后命王仲仁、董文炳、刘整等降将担任水军大将,叛将刘整的“忠勇”着实“可嘉”,1270年宋蒙襄阳鏖战正酣时,刘整造船五千艘,练卒七万余,“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堪称“赤胆忠心”。

 

而在战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方面,蒙古一改以往“因粮于敌”的“打草谷”传统,设立了专门的后勤供输机构,以保障持久战的持续进行。同时,蒙军还重金(一条玉带)贿赂襄阳最高军事长官、官拜京湖制置使的吕文德,让其同意蒙军在襄樊二城周边的白河口、万山、鹿门山等要隘开辟“榷场”,蒙军开榷场展开交易是假,修建堡垒是真。虽然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提醒自己的哥哥注意蒙军的阴谋,但吕文德并不以为意,直到几个榷场全部连接成了城墙,隔断了襄樊和外界的联系,让襄阳、樊城成为长江(汉水)两岸的两座孤城的时候,吕文德才仰天长叹:“误国家者,我也!”但有什么用呢?此时悔之晚矣!

 

此时我们再看看宋蒙两军在襄阳城下的实力对比:

 

蒙军方面:榷场城墙对襄樊形成了包围,阻断了外界对襄樊的粮草、军队支援;围城的蒙军最初有十万之众,包括骑兵、步兵、水军、火炮部队、攻城部队,后续陆陆续续有新兵员加入;蒙军就地屯田开垦,粮草供应丰富;主帅阿术是蒙古名将速不台之孙、兀良合台之子,弓马娴熟,副帅刘整乃南宋叛将,精于水战,熟悉南宋军事格局。

 

宋军方面: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南宋朝廷对襄阳的战略性开始重视。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成为宋长江中游的门户和屏障。城内守军约5万人,粮草可支持5年,襄阳和樊城之间,由铁索浮桥跨江相连互为救援。主帅吕文德戎马多年,作战经验丰富,副帅吕文焕是其弟,年富力强。

 

12689月,忽必烈借口南宋无故扣押蒙古使臣郝经8年不放,兴举国兵力南下,长达6年的襄阳攻坚战开始了!

 

守城六载

 

蒙军首先对襄樊外围的其他零星要隘展开攻击,很快就占领了金刚台、清涧寨、大洪山、归州洞、射垛岗、鬼门关等一系列关卡,随即“连珠扎寨,围(襄樊)数十里不得通”,进一步令襄樊二城与外界“南北不能通”,收紧了对襄樊的包围圈,而襄樊守军对此只能望洋兴叹、力不能及。

 

蒙军采取的是传统的“围点打援”战术,襄阳守军除了苦守别无他法,虽然宋理宗也不断调配军队增援,但都冲不破蒙军的包围圈。126911月,蒙军“筑台汉水中,与夹江堡相应,宋军援襄者不能进”,忧愤交加的吕文德不堪重击,一个月后撒手归西,将城防重任交到了李庭芝、吕文焕手上。

 

12702月,不甘坐以待毙的守军出步骑一万五千人,兵船百余艘,水陆并进攻打蒙军万山堡,以此准备杀出一条通向外界的血路。但不幸的是攻打失利,宋军溃败退回襄阳。这一战役标志着襄阳守军反击包围圈的企图已经彻底失败。

 

围城继续进行中……

 

襄阳不像钓鱼城占据了天险地利,随着战事的推进,粮草开始成为守军的难题。12714月,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押送粮草走水路增援襄阳,在鹿门山附近为蒙军击败;6月,范文虎率十万水师驰援襄阳,被阿术、刘整的蒙古水师击败,丧舟数百;所幸随着夏季水位暴涨,南宋水师趁这天赐良机,多少输送了一些布帛、粮草、盐米之类的战略物资进了襄阳城,为顽强抵抗的襄阳军民注射了一支强心针。

 

同年,忽必烈委派各路大将佯攻重庆、泸州、汝州、嘉定等城,斩断了援襄宋军的前进步伐。与此同时,忽必烈遣使到西方诸从属国,重金悬赏攻城利器,回回人阿老瓦丁、亦思马因揭榜应诏,带来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投石机“回回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机器日后在攻陷襄阳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272年,战事更加险恶了。3月,蒙军攻破樊城的外城,守军两千人全部战死殉国,但剩余守军仍然坚守内城不降。樊城外城的失陷,标志着襄樊战役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虽然援军将领孙虎臣、高世杰,以及民兵领袖张顺、张贵分别输送了部分战略物资进入襄樊二城,但此时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没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孤城,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12729月,汉水水位新低,元军在得到了数十架回回炮后,发起了最后的总攻。而此时的襄阳守军主将们,李庭芝和范文虎不和,临安小朝廷的宰相贾似道又不敢领大军前来决战解围,襄樊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岁末,元军猛攻樊城,阿术派兵先摧毁两城之间的铁索浮桥,阻止了襄阳方面的救援,在回回炮巨大的火力掩护下,元军终于在1273年初攻破樊城,虽然马军都统制牛富在城破后,依然率领七百勇士进行巷战,但壮烈的行为无法阻止城破的现实,牛富都统制和他的子弟兵们全部战死殉国。为了发泄不满情绪,元军将樊城屠城,全城老少鸡犬不留。

 

攻下樊城后,襄阳的陷落已经是时间问题,经过6年的围困,守军疲惫、粮草短缺,居民“拆屋为薪、辑麻为衣”,吕文焕“每日巡城,南望恸哭”,加上回回炮“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整个襄阳陷入了人心涣散、士气低落的氛围。

 

12732月,亦思马因亲自点火,开炮轰击襄阳城楼东南角,巨大的石群从天而降,部分城墙瞬间塌陷,少数襄阳守将心胆俱裂、逾城出降。

 

忽必烈爱惜吕文焕是个人才,多次派人招降,但都被吕文焕拒绝。直到最后忽必烈答应吕文焕,只要襄阳投降,绝不屠城泄愤,不让樊城悲剧重演,势单力孤的吕文焕才无奈开城降敌。

 

长达6年的宋蒙襄樊保卫战虽然最终以宋败元胜而告终,但分析起来,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战争准备,元军都远远胜出,襄阳城坚守6年才无奈降元,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战争复盘

 

分析元军之胜,原因多样,主要有六点:目标明确、战术对头、兵员充足、粮草丰富、水军突起、西域火炮。而宋军则很好地利用了城池坚固、储备较丰、军民英勇三点优势,才能消耗了忽必烈六年的光阴。南宋最终落败,实力不济是第一要素,其次才是将领不和、指挥不当等次要因素。而对于吕文焕的投诚,个人觉得值得理解,毕竟在那个时刻,元军攻破襄阳城也是早晚的事,襄阳满城百姓生死,尽在吕文焕一念之间,他也十分为难。

 

据说忽必烈进城召见吕文焕时,吕文焕匍匐在地,浑身颤抖,但忽必烈还是温言宽慰有加,由此获得了吕文焕死心塌地的效命: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在南宋军界有着庞大的势力范围,吕文福是堂弟,吕师夔、吕师孟是侄子,范文虎是女婿,夏贵、孙虎臣是门生,这些人都是南宋重要的军政大员,掌管着各地城池的军政要务。随着吕文焕的投降,这些人纷纷投降元军,直接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襄阳易手后,宋元两国实力对比更加悬殊,忽必烈十分得意,“赫然有扫清六合、混一车书之意”,而宋度宗赵禥则下诏书说“军民离散、痛彻朕心”,两位皇帝一悲一喜的强烈对比反差,真真教人感慨万千!

 

南宋失去了襄阳这个最北端的帝国门户后,只能龟缩挨打。而忽必烈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先灭鄂州,瓦解了南宋荆襄防区;随后两国水军决战铜陵丁家洲,蒙古水师再破南宋水师;元军马不停蹄沿江而下,在镇江焦山大破宋军后,三路大军陆续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道清发榜号召各地义军勤王,但收效不大,无奈抱着5岁的小皇帝宋恭宗奉表出降,元军遂进占临安,南宋灭亡。

 

虽然残宋随后还有三年的厓山流亡政权岁月,但其实已经于事无补,用《封神榜》的话来说,就是“气数已尽”。

 

历史上的吕文德吕文焕兄弟虽然狂傲不羁、贪婪嗜杀,但在镇守襄阳的这几年里,也算是尽心尽力,尤其是吕文焕,比其兄更为用心尽责,绝不是《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小说中描述的颟顸无能、贪生怕死的形象。襄阳之失,吕氏兄弟也算是竭尽全力,只是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但吕文焕在降元后,为了向新主子邀功请赏,不惜带路卖国的行径,则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行为,永远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

 

而小说塑造的虚拟人物郭靖、黄蓉,乃至他们的子女郭芙、耶律齐、郭破虏,全部与城共存亡,捐躯沙场,这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维护人民生命安危、保护中原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的精神,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惧危险、勇于奋进的战斗豪情,这种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志向和勇气,气壮山河、青史留名,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景仰和效仿!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节选自《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增订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