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酷爱读诗,尤喜品读哲理诗。优秀的哲理诗,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用不着强记硬背,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如今,自己已年过不惑之年,有时静下心来,纵观过往,回味旧事,沉淀心情,不由得感慨万千。人的一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在曲折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常常需要作出很多重要而艰难的抉择。一些含蓄隽永的小诗和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人顿悟,促人奋起,为人指点迷津,引导人们摆脱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记得少年时代,不懂得如何治学,老师教我们读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我对“源头活水”十分神往,感觉到不可企及,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清源头在哪里,“活水”从何处来。后来慢慢懂得“活水”不仅是指心灵的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告诫我们,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营养,这样才能使知识常生常新,使思维的池水清澈如镜。从此,有了深钻细研、求知若渴的欲望,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取得新进步。学习上稍有懈怠,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这两句经典诗歌不仅行文得法,而且说教有力,明白地告诉我们,少壮年华,稍纵即逝,若不努力建功立业,老来一事无成,徒有追悔悲伤而已。年龄稍长后,读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无限钦佩作者所站者高,所见者远,所怀者大,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蕴含的哲理崇高深邃,使我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鼓励我要永不自满、永不停顿地向上攀登,去追求人生最辉煌、最完美的境界。
中国古典哲理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既有耐人寻味的诗歌意境,又有发人深省的诗歌睿智,更有难以驾驭的诗歌技巧,足够我们学习、欣赏与借鉴。我每每感叹,常常痴迷,句句斟酌,自由自在地徜徉诗海之中,尽情领会诗歌真谛,吸收诗歌营养,安享读诗之乐。
醉于诗歌的意境。在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中,意境悠远,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怡人耳目的比比皆是,都是想象新颖,出语隽奇,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诚如宋代梅尧臣所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描写人们对于事业、学问的执著追求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都分别引用了三首诗歌中的名句,读来豁然开朗。他说的第一重境界是宋代词人晏殊《鹊踏枝》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独自登上高楼,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却在心底。第二重境界为宋代词人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中之意说的是,人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谓之第三重境界,其中情景讲的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一次回首中,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稀落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几首极具生命力的名句,经国学大师稍一点拨,略加雕饰,读来仿佛置身其中,诗歌把人生的惆怅、无奈、迷惘、憔悴,当然还有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出乎意料,写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经久不衰,愈久弥新。
赞诗歌的睿智。诗歌的睿智体现在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哲理上,诗的哲理和睿智,不是抄袭别人现成的思想和结论,不是不厌其烦地自我重复,也不是一般的哲学常识的分行说明。它应该是诗人对生活正确而且是独特的认识、发现和评价,它应该带有新鲜独创的个人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深刻,从而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诗人兼具慧眼独特的发现,并把它升华到哲学高度,为什么身在庐山中而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那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复杂多面性,身在其中,不能高瞻,就会限于局部所见,而看不到事物的整体。相对的超脱一些,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更有利于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全貌,教会了我们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的方法。还有一首《水调歌头》其中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是作者在孤独苦闷中的自我安慰之词,人有离合,月有圆缺,本是人世间自古以来司空见惯的常事,没什么值得惋叹惆怅的。作者实际却借此揭示一条自然规律,告诉人们要认识规律,顺应规律,不要把事情想得过于完美,而不切实际,到头来因失望而悲伤不已。
惊诗歌的技巧。古代诗人创作十分考究,技巧掌握得十分娴熟,行文用字很是工整,吟诗作词很是痴迷。唐朝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精华在“敲”字上。为了用“推”还是“敲”,还流传着一个典故: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犹豫不决,不断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大文学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作诗得句下字未定一事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敲字为佳”,并让贾岛与他一起回去,共论诗理,遂结成布衣之交。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引起了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惊起不停跳跃,或盘旋重落枝头。诗人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现象,来刻画深夜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其用字技巧,令人惊叹。
诗歌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沁人心扉的浓烈感受;诗歌之智,智在哲理,智在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诗歌之巧,巧在精湛,巧在出其不意的新奇隽永。徜徉漫漫诗海,与文人骚客同欢喜,同悲歌,同奔放,同醉美,同吟唱,其乐无穷,受益终生。
---------2017年3月24日《陕西日报》第14版秦岭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