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专题阅读:“冷香丸”的象征意义与薛宝钗的形象&n

$
0
0


“冷香丸”的象征意义与薛宝钗的形象

刘晓林

 

    提要:冷香九是《红楼梦》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药分。作者杜撰此方,旨在赋予薛宝钗这一形象完美的性格内蕴,寄寓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冷香丸;薛宝钗;象征;中和;性格

 

    薛宝钗是《红楼梦》主要人物之一。因其有着极为丰富的性格内涵,故历来为人们争论不休,或褒或贬,不拘一论。事实上,薛宝钗是作者倾注全部心血塑造的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的典型形象。这一点,通过对薛宝钗所服的冷香丸的剖析,即可得出如此结论。

    冷香丸: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神秘药方

    薛宝钗所服的冷香丸,见于《红楼梦》第七回。宝钗告诉周瑞家,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和尚为她看病,说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传了一个海上方,名曰冷香丸。其方药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按:此指木芙蓉)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些花蕊在次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再用雨水节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节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将药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一丸用黄柏煎汤送下。

    查遍医学典籍,均无冷香丸一方,实为作者所杜撰。《红楼梦》一书中医药描写甚多,然都有其严肃的科学性,为什么唯独要杜撰冷香丸这个药方呢?其实,冷香丸不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乃是一种严肃的写法,寄寓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冷香丸是作者杜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冷香丸护在小说中的合理性。而且,这里还包含有隐性与显性的两重意义。就其显性意义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方药的实效性;隐性意义则可分析出冷香丸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出薛宝钗的性格实质。

    先分析冷香丸的显性意义。该方虽为曹氏小说笔墨,且又可巧之至,用周瑞家的话说,是坑死人的事儿。但其中却有一定的药理性。按小说所述,薛宝钗之病发时,只不过咳嗽些,其病源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可见,宝钗所患大抵是儿童过敏性的哮喘症。该病确与母胎有关,其因乃是孕妇所食补益与厚味过多所致。富豪之家的薛姨妈,怀胎十月,决然是滥进补益。按中医理论,妇人有孕,如桃李结子,乃自然之理,无须滥进补益。而且,肆然进补,则温燥化火,胎毒郁结,遗及胎儿,生发百病。薛宝钗体形较胖,肌肤莹润,也正是这种病症的特征体型。此病发无定时,稍感风寒或接触刺激性东西即发,故春夏二季花开花落之时最易诱发。病发时,其症稍咳微喘,肌肤不适,甚或出现皮疹。对于此病,中医无特效方药。一般待成年之后,则不治而愈。冷香丸所选诸物,一般不入方药,然其配方却颇合医理药性,对这类病症又不无一定的适用性。考诸《本草》,白牡丹花味辛、苦,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白荷花性味苦平,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之功;白芙蓉性味微辛、平,能清肺凉血、散热解毒;白梅花性寒,味酸,能解先天胎毒、清头目、利肺气、祛痰而止喘咳;雨水咸平无毒,主治杀百虫。其性始得春升生发之气,故可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①露水甘平,乃阴包之液。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久服能令人身轻正肌,故姑射神人吸风饮露,汉武作金盘承露以求长生。传说杨贵妃每天清晨吸花上露。霜,味甘寒无毒,因为阴盛则凝为霜,……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为霜②故有清热解毒之功。雪珠甘、冷,无毒。刘熙云: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本草》言其功能: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痈狂啼,大人丹石发痛。加之蜂蜜味甘平,人肺、脾、大肠经,有润肺补中,缓急解毒之功。白糖(即硬饴糖)性味甘、微温,入脾、胃、肺经,有补虚建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之用。同时,白色属金入肺,故诸花均取白色。总观其方,诸药合用,确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平喘止咳之功效,再加上泻龙火以救水的黄柏煎汤为引,可谓配方严谨。苦寒并用,刚柔相济,寒而不犯,泻而不伤,补中不滞,有清有补,补中寓泻,无论对标(咳喘)还是对本(从胎里带来的热毒)均为有效,标本兼顾,切合医理。至于取诸节气,看似玄妙.实则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观点。李时珍说: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天人感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谓人身一小天地。岁年一节,人身一时,以节应人,丝毫不爽。故中医理论认为:适时之物,功用殊非。如梅雨之沾物作霉,不可用于造酒醋;春雪易败,便无解毒之用等等。

    然而,值得我们深究的是,治宝钗之症,传统中医药中亦有成方,作者不用,偏要杜撰一个冷香丸。何况冷香丸诸药,除黄柏蜂蜜为医家常用之外,余则少有入药。《红楼梦》中,涉及医药甚多,但都是辨症有据,处方有本,唯独冷香丸不是。可见,冷香丸有其特殊的意义,服其药的薛宝钗也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总观冷香丸之药物组成,有二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所选诸药,其性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平和;二是药物配合甘苦兼半,温寒相济,刚柔并用,补泻相兼。尤其是诸药份量,均为十二十二是一个神秘的数字,《红楼梦》中用数十二为最多,全书一开头,写女娲补天,炼成顽石高十二丈;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各为十二;第五回写警幻所演曲子是十二支;第七回薛姨妈嘱周瑞家送宫花给众姐妹是十二朵等等,不可胜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十七回蘅芜院夜拟菊花题,薛宝钗先拟定十个,湘云看了之后,笑道:十个还不成福,越发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不要疏忽了史湘云这句话,她说出了十二之数的特殊属性。在中国,十二一数运用特多,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辰,天下十二州,音乐有十二和,音调有十二律,杂剧十二种,长安有十二门,巫山有十二峰,人之脏腑亦十二……。天上人间,九教三流,比比十二,无不如此。连十二的倍数,也是屡用频繁:三十六计,七十二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三十六雨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征兆 。七十二候乃季节变化,农事活动的依据 。毋庸列举,十二之数处处可见。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是一个最完美最吉祥的数字。所以史湘云说:十个还不成福,凑成了十二便全了。考诸《易经》 ,十二一数属八卦中的坤卦() ,《易》 用数是天一地二”, 坤属地,故为二;坤为母,为女,其爻均是虚爻,虚能纳物。《易经》 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孔颖达注云:至哉坤元至德合无疆五句,总明坤义及二德之首也。……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禀其气,谓之始成……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于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于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广厚,故能载物。有此生长之德,合会无疆…… ”可见,坤能顺承天地,生养万物,厚载万物,包容万物。是故地之德尽善尽美,普施万物而无边。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十二钗,均是山川日月之精秀,才貌双全、聪慧无比,只可惜生于末世,材不得用!而这十二钗中,尽善尽美的就是薛宝钗。作者为她杜撰的冷香丸,其象征意义即在于此。

    如上述,冷香丸药物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和,其用量均为十二,这些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曹雪芹写冷香丸,决不是一个无关的细节,而是关系到薛宝钗形象的一个重要关目。一句话,冷香丸是一个象征,即薛宝钗是一个完美的封诊淑女形象;药方与人物均至为平和,十全十美。

    中和:古代审美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源头。生民之初,宇宙混沌,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生机全部仰仗大自然的赠予。且先人的认识能力低下,看不到自身的力量,于是把目光与思考都只能投向大自然——天。天是先人体验世界的凝聚点。天的生命力便是天命,故天乃大命文王”,“王以小民,受天永命”⑤ 。对于天的秉性,古人认为: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⑥也就是说,天地之气,贵在和顺,和顺则万物滋繁,民生富阜。与之相反,如果天地之气失和,则会引起灾异: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⑦ 与此同时,人们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天命,而是把自身与天地等同起来,视为一体。把对天地相和的向往反映到对人事的追求上,就是说人事的安排也必须符合于自然,和谐发展。比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睦,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郭,皆修封疆,审端经术。⑧如果人为地去违背时令,逆气而动,夏行秋令,则同样会引起灾祸,至为不祥。所以,当武王以天道询问箕子时,箕子回答说: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⑨鲧之所以治水失败,就因为他违反了五行中水的特性,以土堵水,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禹则不然,适水之性,疏通九河,因势利导,终以成功。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古人在人事上必须遵循和谐原则的观点与主张。正由于此,所以产生了《易》。在这里我们无须去探求《易》 的奥旨,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易》 反映的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体现在具体的人伦道德上,就是追求平和。儒家重视人伦之和,道家强调自然之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等同,从而构成了我国传统审美规范的最佳境界。

    这种最佳审美规范表现在做人上,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中和之德。中和是孔子主张的为人处事的准则、立场、原则和方法。《尚书·酒浩》 记载周公告诫康叔的话:丕唯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馐馈祀,尔乃自尔用逸。’这几句话意思就是说,你如能经常反省自己,努力做到中正之德,就能保住权位。尤其是中”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在那的基础上采取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从而使处事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孔子推崇的作为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的中庸哲学。《尚书·皋陶谟》 列举的九德就是这种理想的道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敦,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孔子宽柔以教”“宽猛相济的主张就是这种中和品德的最好诠释。孔子提倡中庸,首先就意味着反对走向极端,过犹不及”“失之偏颇,都是不能达到中庸的。这样一种中和之德,从时间上来说,一直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虽经历代的改造与异变,但百变不离其宗,中庸之道始终是儒家学说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从空间来说,中和之德渗透到了文学、医学、建筑、服饰等各个领域。当然影响最大的是文学,这里毋庸赘述。

    再来看冷香丸。从冷香丸成方结构及配伍原理来看,其性之不偏不倚,其量之尽善尽美,恰也是最为符合中和之德。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薛宝钗杜撰一个这样的药方了其意恐怕就在这里。作者把冷香丸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作为一个代表某种深层意义的象征物,而指属这种深层意义的审美主体就是服其方者的薛宝钗。

    薛宝钗: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的确,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一个特殊的形象,她不象一般人所评说的亦美亦丑、功罪相参;她是作者倾注全部心血浇铸的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我们说薛宝钗是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才德兼备、完璧无瑕上。诚然,封建传统道德理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曹雪芹不然,既极写其德,又极写其才。其原因固然是在于作者伦理道德标准的进步性,进步的世界观决定了作者对女性传统评判标准的叛逆。正因为作者觉得:当日所有女子……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所以把才德兼美作为一个完美女性的最高标准。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人物。宝钗之德,是为全德,忠孝节贞、礼义廉耻,凡为封建之美德,无论是属于男性的,还是属于女性的,无所不有。小说中,作者是把宝钗与黛玉作对比性的一组来写的。其判词也是二人合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突出了宝钗之德,强调了黛玉之才。然而,在以后小说情节发展中,尽管作者对黛玉倾注了全部同情去赞美,但却不能写得象薛宝钗那样完美无缺。薛宝钗一进贾府,作者就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钗黛二人的不同性格特色: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满,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五回)在比通灵的第八回中,作者对其性格特质下了一个更为准确精密的判语:率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确如此,作者把封建社会最完美的品德都赋予了她。她,出身富豪,却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君子之风;她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脱尽了浅陋与庸俗,有的是超凡脱俗的品性。她把自己的一切言行,全都纳入封建正统道德规范之中,真正严格地做到了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关于这一些,许多人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大家所共识的几点作些肤浅的辨析。人们在肯定宝钗之德时,又无不批判其虚伪。是的,宝钗有虚伪,但其罪不在宝钗,我们要责备的是封建的。强调的荀子,就曾经同时指出了;如果不是的束缚,宝钗也就无所谓有虚伪的罪名。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说,宝钗比贾府其他人要诚实得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们往往据此责难她有野心,事实上,如此以诗言志,公之于众,难道不谓之诚实吗?由于她自觉地奉守传统的,把自己一切活动都规范于之下,所以无论她怎样委曲求全,补苴罅漏,也难以弥补之虚伪本质。对宝玉的爱情也是这样,人们总是批判宝钗有觊觎二奶奶宝座的野心,为什么薛宝钗不能爱宝玉呢?贾府权势显赫,攀上这簪缨之族,于薛家大有裨益;宝玉是荣府的当然继承人,且人品不凡,令她倾心,更何况还有那金玉良缘的谶言在先。所以,宝钗爱宝玉,乃人之常情;而且,宝玉也并不完全不爱她。试问,大观园中,妙龄少女有谁不爱宝玉呢?难道爱宝玉只是黛玉一人的专利?就是在对宝玉的爱上面,黛玉才是虚伪的,宝钗只不过把这种强烈的人欲规范于理智之中罢了。人们还普遍认为:宝钗称凤姐为嫂子而不呼姐姐,是其觊觎二奶奶宝座的又一种露骨表现。这实在有些冤枉,殊不知这正是做人的起码常识。宝钗客居贾府,自然应以贾府人身份呼之,以显示与贾府之亲,而不显得生分。再则,她不象黛玉那样心胸狭窄,而是气量宽宏。尽管黛玉对她处处奚落,尖酸刻薄,但她从不计较,以诚待之,最终使黛玉也不得从内心检讨自己,感激宝钗。(第四十五回), 她谨慎少言,不惹是非,既能承欢于贾母,又能求和于丫鬟,一切做得玲珑得体,处处表现豁达大度,上上下下,谁不称赞宝姐姐。一味虚伪能达到如此境界么?宝钗之德,总其大端,就是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之德,孔子曾云: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⑩ 。王弼据此发微说: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不猛,猛者不威;恭者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⑾。宝钗之德,即大和之至,正唯如此,所以她不为刚,不为柔。唯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不为喜,不为怒。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⑿宝钗之德,就是中和的集中体现。邵雍曾经指出: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⒀。所以说,宝钗虚伪,维护封建礼教等罪名,根源不在其本人,而在乎整个封建社会与伦理秩序。而且,就某种意义上说,宝钗本身也是这种所谓的的殉葬品,造就了她的悲剧。

    至于宝钗之才,亦为全才,香菱曾折服地说:她的学问,连咱们姨老爷常时还夸呢。针线女红,自不必说,吟诗作文,锦腹绣口。上至国典朝章,下至雕虫小技,无所不知。建筑服饰,绘画音乐,无一不精。她的文学修养极高,不仅是精读了五经四书,而且杂史小说,广闻博识。因此,当宝玉奉元妃之命题诗,不知怎么改绿玉二字时,她可以立时叫他改为绿蜡”, 并指出其出处(第十八回)。史湘云读《历朝文选》 ,不识字,宝钗马上指出这就是如今俗名叫做朝开夜合。湘云不信,一查果然(第七十六回)。第四十二回写她的一整套绘画理论,就是专业画家也不过如此。她先从树木高低疏密,人物远近来谈构图,再言用纸用笔的讲究,最后谈到所需的用具,口授如流,毫无思索。还居然说出要生姜二两,酱半斤,直说得大观园的姐妹们目瞪口呆,只有赞叹而已。尤其是薛宝钗的医学知识特别丰富,第八回劝宝玉不要喝冷酒,饮食营养,堪称行家;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第四十五回中分析黛玉病因,指出黛玉常吃药方里人参肉桂太多,药性太热,更精辟入微,一语中的。在宝钗看来,黛玉之疾,源于胃气虚弱,不纳五谷,饮食不摄,百病丛生。治疗大则为平肝健胃,肝木一平,不克脾土,脾复健运之常,饮食以进,营养百骸,何病之有!真是切中肯綮,至合医理。第八十四回写薛姨妈被夏金桂气得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之下,宝钗马上想出急救方药,令人买几钱钩藤煎服一碗,服下即见效果。案其母之病,缘怒而发,怒气伤肝,怒则气逆,气机不顺,气聚则痛。而中医传统理论有右肺左肝之说,即所谓肝象木,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⒁。故左肋刺疼。治疗之法宜平肝理气,息风降压,肝阴平,气机畅,则无病矣。钩藤味甘微寒,入心包、肝经,能清肝热而平肝息风,降肝阳而镇痉止痛.故一服下去,薛姨妈肝气便渐渐平复了。如此博通医理,恐怕连张友士辈也难望其项背。

    总之,薛宝钗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德言工貌的理想人物形象。作者旨在通过宝钗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只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历史注定了薛宝钗的悲剧性。作者无力回天,故只有泪尽而逝。而这诸多丰富的信息都由冷香丸透露给了我们。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02

 

    作者:刘晓林,教授。男,1954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湖南商学院教学名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王维研究会理事,省古典文学学会、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阶段性问卷调查总结与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cu4l.html

 

专题学习教师设计课程

★★“世界最美的书”:《诗经》专题学习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zou.html

★★读《边城》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v2.html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22z.html

 

★★侯孝贤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1n.html

★★张艺谋电影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xeo.html

 

★★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1b.html

★★寂寞圣哲系列:非常师生(孔子及弟子)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阅读萧红”专题学习课程指南(学段分配)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1nr.html

★★“走进《雷雨》”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吴泓工作室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77t.html

 

专题学习学生论文习作

高一(16)班《诗经》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udn.html

高一(16)班《边城》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mv.html

 

传媒艺术班“读”张艺谋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8i.html

传媒艺术班“读”侯孝贤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ywi.html

 

高一(13)班李白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32s.html

高一(13)班《论语》专题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65i.html

 

高一(13)班鲁迅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887.html

高二(13)班萧红专题学习学生习作汇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9d8.html#comment

 


吴泓“高中语文专题(模块)学习”教改实验十年评价辑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17vu0.htm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