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电视系列讲座《东林沉浮》全本选读1
东林党为何对王阳明心学嗤之以鼻
顾宪成是个天生的精神领袖,因为创办了东林书院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东林先生主张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道统、敢于直面现实、干预政治、关注民生。
作为在野士人领袖,顾宪成给予受众的第一要义就是“知本”。
何谓“知本”?就是正本清源,还儒家理学正统地位,摒弃王阳明虚夸学风。这正是为矫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以来王学末流以无善无恶为性,以不学不虑为学的流弊而来的。
可见,东林书院继承的是儒家正统学脉,反对王阳明的心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阳明心学,到了晚明,已成流弊:造就了文人的不良学风——厌恶平淡,追求新奇,结果腹空而心高。
我们知道,中国有两千年封建史,这两千年中的大一统王朝自汉以降,一直是尊儒家为正统价值观。但是所谓儒家学说自孔孟之后,也是变化发展的。自从宋代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北宋五子开创的新儒学,在南宋成为朱陆两派,到了南宋末年,程朱理学逐渐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到了明朝则进一步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等措施,固定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要以。
而在明代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的壮大,一股带有平民主义色彩的个性解放思潮,开始猛烈的冲击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纲常礼教观念。王阳明心学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一个官宦人家,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吏部尚书。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已表现出一般少年少有的豪迈。尽管天资聪颖,但仕进之路不算很顺。他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但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接下来的宦途更不太顺。正德年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嘉靖年间则因为受到在朝大臣的排挤而郁郁不得志,最后死的时候还不准其爵位世袭。
比起政治落寞,他的思想成就更令人瞩目。结果艰苦卓绝的现实磨练,他成就了自成一说的心学理论。“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后人因此也称王阳明哲学为良知之学。据说,有人请王阳明讲学,问他:“除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呢?”问话人的意思,是希望他不要只讲良知,不要守着“致良知”不放。王守仁用了一模一样的话来反驳他,说:“除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呢?”
但是,儒家的太宗《孟子》里说,良知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本性,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人们通过性善所体现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东西都是先天固有的。而王阳明却把这个本能的道德感应变成了三观的核心价值观念。我们知道,禅宗就是把佛教中国化通俗化了,而王学与禅宗颇有些异曲同工,是将儒家学说也通俗化大众化了,不必拘泥四书五经教义,人人都可随心所欲地领会儒教,人人可以为圣贤。
阳明心学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却无法取得正统地位。在不同阶段遭到官方打击,即便王阳明死后,嘉靖皇帝还这么评价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此言一言以蔽之,心学即王歪理邪说。
王阳明死后半个世纪,突然火了起来,并得到官方承认,万历十二年,在张居正死后,一些阳明弟子进入了权力中心,在他们的鼓噪下,万历皇帝将心学当成了儒教理论发展创新,王阳明从祀孔庙。
但是,正统儒家士大夫依然对心学不以为然。尤其是对王学末流,不以为然。
东林党人顾宪成和高攀龙批判心学末流,称其空疏浅薄,流于禅学,形成了不正的空谈之风。 跟当时的社会脱节。
顾宪成等人高举的是接地气的实学,读书人不能与政治脱节。他创办东林,就是要打造出铁肩担道义的文人士大夫,改变拯救国家命运。这应该就是顾宪成的终极目标。
但是,仅凭品德高尚的官员,制定出一个君子标准,就能救国救民?
老道的朝中官员不以为然。
好在,那些真正的东林党人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