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古诗文 陈循  舟中二首(其一)①

$
0
0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

(石)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明史•陈循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继而官至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

B.景帝时,他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给皇上。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

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德时期,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

D.明英宗再次登位,于谦、王文被杀,陈循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

15.(15分)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3分)

②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3分)

(2)课内翻译(9分)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分)

(二)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6.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17.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是起晚睡,日夜辛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方枘和圆凿不能相合来形象说理,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着眼于音乐的表现效果,从侧面写出洞箫的强烈的感染力。

(4)《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茂林修竹,_______,映带左右。”

12. B

13. B(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的皇帝许多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14.D(陈循被释放成为平民是在于谦昭雪之前的事)

15.(1)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敕”“驰檄”“疑”各1分)

(2)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因为)一齐拉拢(勾结)考官刘俨、黄谏(违法乱纪),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黜”“构”“为……所”各1分)

(3)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荒涎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齐”各1分)。

(4)江水总是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月亮像那样不断圆缺,却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而”“盈虚”,句意各1分)

(5)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谬”“名”“胜”各1分)

译文参考: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皇帝驾临北京,命令他拿出国家书库的书籍到皇帝临时驻地,于是留用侍臣。

洪熙元年,晋升为侍讲。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宫,白天担任顾问。皇帝赐给他住宅在玉河桥西,巡游的时候没有不跟从的。晋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任御前讲席。过了很久,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进入文渊阁,主管机要事务。

当初,朝廷商议天下官吏百姓进言上奏章,都是三杨主持。到这时杨荣、杨士奇已死,陈循和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引旧例请示。皇帝认为杨溥年老,应该优闲地生活,命令陈循等人参加商议。第二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土木事变,人人心里都震荡恐惧。陈循采取中间立场,所进言的事大多被采纳。提升为户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兼职。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计策。

景泰二年,因为埋葬妻子和乡里人争夺墓地,前后任巡按御史认为他无理,陈循就斥责上奏他人的过错。给事中林聪等人竭力弹劾陈循的罪状。皇帝认为林聪的话正确,却把陈循放在一边不追究。陈循本来靠才学名望显耀,至此清白的名誉被毁坏了。

景泰二年十二月,晋升为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改立太子,心里畏惧各位内阁大臣,事先赐予陈循和高谷白银一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五十两。等到皇帝下诏书讨论的时候,陈循等人就不敢劝谏,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以太子令旨赐给百官银两和绢帛。过了一个月,皇帝又赐给陈循等六个人黄金五十两,提拔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像以前那样在文渊阁兼职。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一齐拉拢考官刘俨、黄谏,被给事中张宁等人所弹劾。皇帝也不追究他们的罪过。

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谦、王文被处死,处陈循杖刑一百,戍守铁岭卫。

陈循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触怒了皇上。陈循说:“他也是忠心爱国。”于是张楷得到释放。御史陈祚上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景帝时,他曾经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上去。黄河南岸和长江北岸下大雪,麦苗被冻死,他请求用国库的钱买麦种供给贫民。他根据具体事情进言,有很多加以采用。

石亨等人失败后,陈循从贬谪的地方上书申辩,说:“天位,是陛下本来就有的。在天和人归向的时候,群臣准备法驾和盛大的礼乐,恭敬地到南内宫,上奏章请求陛下亲临朝政。不但皇宫禁地不惊慌,也可以宣示于天下万世。但是石亨等人侥幸于一时,想不到这些,最后都自取灾祸失败。臣担任官职几朝,曾有微薄的功劳,实在是被人排挤,恳请陛下怜悯明察。”皇帝诏命释放作平民,一年后死去。成化年间,于谦的事昭雪,陈循的儿子援引旧例请求恤典,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

16.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1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1分)

17.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18.(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

19.(1)用了比喻(博喻),从多个角度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1分)。表现南国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范围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范围的广大。进一步渲染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1分)。

   (2)手法:①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②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或动静结合),如“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内容: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冷落的感情。(手法2分,内容2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