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和仲山高月小;
范希文心旷神怡。
这是乐山乌尤寺旷怡亭大门上的一副楹联,多少年来我一直很喜欢它。每当我去乌尤寺游览,走到旷怡亭门前时,总要小声地吟诵,感到具有无穷的韵味。由于爱之甚深,咏之味浓,遂对其中深涵的蕴意进行了一番探究。
该联上联的苏和仲指苏东坡,和仲是他的字,下联的范希文指范仲淹,希文也是他的字。这副对联的对仗关系并不复杂。范希文对苏和仲是人名对人名,都是主语,心旷神怡对山高月小是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都作谓语,每个联合词组又都是由两个陈述式合成词组合成的。
音韵方面,上下联平仄对立,一句之中平仄交替。所以,全联对仗十分工整。也许有人心里会说:范希文心旷神怡倒好理解,苏和仲山高月小就不太好理解了。是的,这是一种少见的表述方式,即把一个人的文章或诗词中的语句挑出来,用来陈述他本人。苏轼在其《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中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句,故对联作者就从两人文句中各选一个词组来相对,分别陈述两人。
这种别致的表达,仿佛告诉读者,为文者和他的文句之间拥有某种隶属关系。又问:对联作者为什么要把苏、范两人拿来相对呢?当中还真有原因。我们从苏东坡为《范文正公文集》作的序——《苏轼私识范仲淹》这篇文章中,便可找到答案。序文说,他八岁时进乡下的私塾,之后听先生讲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几人都是当朝(北宋)人中豪杰,国之栋梁。于是,少小的苏东坡心里就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结识他们。嘉佑二年,苏东坡考中进士,到京城后得知范仲淹已经逝世,东坡流着泪说:我知道他已经十五年了,却没能见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又一年,苏东坡因考上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又通过欧公结识了韩琦、富弼。在以后的一二十年中,东坡相继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三儿子,认识范公的小儿子时,正好两人同在徐州做官。苏与他们都一见如故,三兄弟都一致嘱托苏东坡为范文正公的遗稿作序。在序文结尾时,苏东坡表达了由衷敬仰范仲淹之情:“范公的功德,不需要文章而能昭显,范公的文章也不待序而自能流传,然而我所以不敢推辞而为范公遗稿作序,是因为我八岁就懂得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位杰出人物,我都得以与他们交往,而唯独没能结识范公,我把这看做一生的遗憾。如果能在范公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一名门下士,难道不是素来的愿望吗?”
读了上文,才知联文作者将苏、范二人相提并论、组对成联,是有其深厚渊源的,也是他对苏、范二人高尚的人格风范和“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的推崇和赞誉。因此这副对联不仅音韵和谐,意境高远,而且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楹联报2016年11月18日 > 总第1271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