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之药膳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人体的阳气于冬季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加之冬季能量消耗少,脾胃机能多健旺,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陈病强身的好季节。一般认为,冬月三九天是进补的最佳时候,这是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的观点确定的。“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冬季进补,也必须依据中医的基本特点,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补;同时补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阴阳新的失调,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
(一)常用药物:
1、人参:
性温、味甘微苦,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近代研究证明,人参可调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抗衰老作用。可用独参汤,即有益气固脱之功效,年老体弱之人;长服此汤,可强身体。亦可切成饮片含服或泡服,能补益身体,防御疾病,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山药:
性平、味甘,功能益气生津、补脾、肺、肾。现代化学分析,淮山药含丰富淀粉、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B1、B2、烟酸、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因此,食用山药能使人体摄入大量粘液蛋白,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可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过早发生动脉硬化;其次,食用山药,能防止肝肾中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胶原病的发生。使用时,可用淮山药研未、米煮食。
3、茯苓:
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补脾安神作用。历代医家均将其视为常用的延年益寿之品,清代宫廷中,曾把茯苓制成茯苓饼,成为却病延年的名点。近代研究证明,茯苓的有效成分90%以上为茯苓多糖,其不仅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常食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4、龙眼肉:
性温、味甘,温。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作用。可用龙眼肉15克、红枣10克、粳米60克,做粥。每日早晚服用一、二碗,可达“养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脏。”之功。
5、炙首乌:
性味甘苦,微温。具有益精血、乌须发、涩精止遗作用。据报道,何首乌含卵磷脂能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抗衰老作用。可为丸、散、煎、酒浸、亦可熬膏。
6、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作用。近代研究,枸杞子含有甜菜碱、胡萝卜素、硫胺、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钙、磷、铁等成分,具有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降低胆固醇、绛血糖、抗衰老等的作用。可为丸、散、煎、酒浸,亦可作药膳。如枸杞粥,用枸杞子30克、粳米60克,煮粥食用,对中老年因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久视昏暗及老年性糖尿病等,有一定效用。
7、黄精:
性平、味甘,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填精益髓作用。近代研究证明,黄精具有降压、绛血糖等作用,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肝脏脂肪浸润也有一定效果,故常吃黄精,对肺气虚患者有益,还能防止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
8、杜仲:
性温、味甘,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科学研究证实,杜仲含有杜仲酸,为异戊已烯的聚合体,还含有树脂,动物实验证明,杜仲有镇静和降血压作用。对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疼痛,头晕目眩、手足麻木,有良好的疗效。可为丸、散、煎、酒浸。
9、鹿茸:
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功效。近代研究证明,鹿茸含鹿茸精,系雄性激素,又含磷酸钙、碳酸钙的胶质、软骨及氯化物等。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作能力,改善饮食和睡眠。是一种良好的全身强壮药物。单味鹿茸可冲服,亦可炖服。冲服时,鹿茸研细未,每服0.5~1克,炖服时,鹿茸1.5~4.5克,放杯内加水,隔水炖服。
10、五加皮:
性味辛,苦,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作用。近代研究证明,本品含有丁香甙、葡萄糖、亚麻酸和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抗疲劳、耐缺氧、保肝、绛血糖、抗炎、抗肿瘤和增强免疫机能等作用,并有类似于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可为丸、散、煎、酒浸。现已制成多种中成药。
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黄精、蜂蜜、百合、山药、枸杞、茯苓、龙眼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
(二)药膳举例:
“药补不如食补”,冬季更当重视食补,不少食物皆具有滋阴助阳益气健脾等作用,可选择下列药膳。
1.白茯苓粥
原料:白茯苓15克,粳米2两。
制作:将白茯苓磨成细粉,每次取茯苓粉15克左右,同粳米煮粥。功能:健脾益胃、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泻泄、小便不利、水肿、肥胖症、老年性浮肿。
2、羊肉粥
原料:新鲜精羊肉3~5两,粳米适量。
制作:将羊肉洗净,切成块,同粳米煮粥。功能:益气血,补虚损,暖脾胃,适用于阳气不足、气血亏损、体弱羸瘦、中虚反胃、恶寒怕冷、腰膝酸软等。
3、鸡汁粥
原料:取3~4斤母鸡一只,粳米2两。
制作: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取汁,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
功能:滋养五脏、补益气血,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羸瘦、气血亏损所引起的一切衰弱病症。
4、砂仁粥
原料:砂仁细末3~5克,粳米2两。
制作:先将粳米煮粥,待粥煮成后调入砂仁未,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能:暖脾胃、助消化、调中气,适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肿满、食欲不振、气逆呕吐、脾胃虚寒性腹痛泻痢。
5、胡萝卜粥
原料:新鲜胡萝卜适量,粳米半斤。
制作:将胡萝卜切碎,同粳米煮粥。
功能:健胃、补脾、助消化,适用于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皮肤干燥症、夜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
6、莲子粉粥
原料:莲子适量,粳米2两。
制作:将莲子煮熟后,切开,去壳,晒干,磨粉备用。每次取莲子粉15~20克,同粳米煮粥。
功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抗老,适用于年老体弱、多梦失眠、慢性腹泻、夜间多尿及心悸者。
7、黄芪粥
原料:生黄芪30~60克,粳米2两,红糖少量,陈皮末1克。
制作:取生黄芪浓煎取汁,选用粳米和红糖少量同煮,待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稍沸即可。
功能:补益元气、健脾养胃、利水消肿,适用于劳倦内伤、慢性腹泻、体虚自汗、老年性浮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疮疡久溃不收口等一切气血不足的病症。
8、五加皮牛肉汤
原料:五加皮15克,牛大力100克,牛肉15克,黑豆45克,红枣(去核)10枚。
制作及用法:
将牛肉洗净,切小块,五加皮、牛大力用布包好。将后三者放砂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30分钟;在放前二者同煮至牛肉熟烂,加少许食油与调味品。饮汤,吃牛肉、大枣、黑豆。每日一料。
主治:虚劳痹症。症见:头晕目眩,手足麻木,甚至疼痛,形寒肢冷,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
9、鹿茸鸡汤
原料:鹿茸3克,嫩鸡翅肉100克。
制作及用法:将鸡肉洗净,用4碗水文火煮至2碗水变成清汤。鹿茸用碗水煮至半碗,倒入鸡汤内,再煮片刻,加入油盐调味即可。饮汤,吃鹿茸与鸡肉。每日或隔日一料。
主治: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自律神经失调者。症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10、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当归90克,生姜15克,羊肉500克。
制作及用法:羊肉洗净,切小块;当归、生姜洗净,三者共煮熟烂,调味即可。饮汤,吃羊肉。每日一料,分2次食。
主治:虚劳证。症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或完谷不化,肠鸣腹痛,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细弱。
11、怀山药狗肉汤
原料:山药500克,狗肉500克,生姜、葱、料酒适量。
制作及用法:将狗肉、山药分别洗净切小块,与生姜、葱料酒放入蒸锅中,加适量清水,隔水炖至狗肉烂熟。加油盐调味品即可。吃狗肉、山药。每日1料。
主治:虚劳证:症见: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腰痛脚软,心悸,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