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书法是祖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书家灿若群星,但因条件制约“深埋”在民间,挖掘、整理这些宝贵资源有助于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现存陕西省咸阳博物馆的《重修咸阳县城碑记》就是民间书法艺术精品之一。 《重修咸阳县城碑记》为楷书碑刻,碑高约254厘米、宽90厘米,全文14行,每行8至46字不等。字口清晰,锋棱如新,完好无损。由清代书家郭均书丹。郭均,据《韩城县志》记载:“(陕西)芝川人,一生未入仕途,苦心钻研习字,他的字挺拔有力,棱角突出,笔墨酣绝,功力超人。” 书作与当时全国著名状元王杰齐名,该碑在清代以后书坛的碑学著作中不见记载,专论也未曾谈及,但其书法艺术颇耐人寻味。该碑铭文层次清楚,叙述咸阳县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清代两次维修及最近一次重修的状况,并表达了对社会贤达、父老乡亲慷慨捐助的答谢与赞扬之情,注明了立碑年月以及撰文、书丹、题额、监工与刻碑人的姓名,其内容十分完整。此碑笔法和结构既有柳楷的挺拔,又有欧楷的遒劲。该碑通篇血脉相通,法度森严;用笔挑剔犀利,方圆并用,刚柔兼济;结体匀整遒丽,方正稳健,肥瘦适宜,优雅可人,堪称清代楷书佳品。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柳体的雄壮和刚强,鲜得欧体的险绝和奇趣。结体有过于方正平稳而缺乏奇趣之嫌,理性色彩较多而感性色彩较少。此碑匠意味较浓,与欧体用笔的那种险而能正、劲而能润、奇而能平的高度艺术境界尚有一定距离;对柳体用笔的多变和气势雄强也未能很好地吸收和体现。 因此,《重修咸阳县城碑记》的楷书,给笔者的总体审美感受可以概括为:中规中矩,恪守传统法则;法度严谨,遵循中庸之道;法虽正而味淡,骨虽坚而气弱,理虽具而情寡,匠意多而趣味少;骨硬笔挺,有正人君子之节;神清气爽,有清风翠竹之境;有雅俗共赏之美,具馆阁儒雅之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