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发现惠山之美——读廖伦惠山祠庙联[江苏/金石声]

$
0
0

    无锡惠山,寺藏青岭腹,亭枕白云腰。地占三吴胜,门迎九陇潮。风景优美,古迹众多,以胜地名泉,江南第一山,天下第二泉而扬名江南,历来为士人游历之地。千年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抑或黎民百姓、凡夫走卒,都在这里寄情山水,凭吊古今,留下许多华丽诗章和传说故事,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爱惠山者众多,有僧侣道人在这里营建寺庙,有归隐达官在这里兴建园林,有文人学者在这里创办书院,有平民大夫在这里立祠建庙……一座塔,百家祠;二座山,一方泉,凡此种种,山水间诉说着灵秀,炊烟中升腾着乡情,屋宇间流布着沧桑,成为无锡人记忆中永恒的乡愁。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遗产,至今成为邑人的精神家园。惠山之美,美在哪里呢? 
    惠山之美,我想首先应当是山水。历史上有众多的评论家,而对于惠山山水最恰当、最优美的评价莫过于乾隆皇帝。他是一个善于品味,很有眼力的皇帝,一个喜欢游山玩水,寄情园林的皇帝,一个特别钟爱于惠山的皇帝。在南巡看过好多城市之后,乾隆心中就起了念头,一定要比一比江南的山水哪个好,哪个一般,在将惠山与诸名胜扬州、镇江比较以后,江南江北的概念之中,看到了长江,也看到了瘦西湖,他断言“惟惠山幽雅闲静”,在他眼里面,幽雅闲静不只是惠山自内向外散发的林泉之美、更是一种韵味和品质,不只是形,更多的是神,难道不是么?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正是这样的特色。 
    惠山之美,其次在人文。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二度任无锡、金匮县令的廖伦虽是四川人,来无锡当官、生活也就十来年,但他毕竟担任一县之令,又爱粱溪山水,对治下风土人情还是颇有心得。他爱好指点江山,题词作对,擅长书法,喜欢用“巴州廖伦”大书落款,爱显摆自己的才学和书法,实在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还是一个对无锡地方风景的赏评家和推介人,为清晚期无锡惠山和太湖风光恰到好处的点评,一直影响到现在。 
  光绪十七年(1891),廖伦已经退任,在与朋友一起游览那时尚未开发,还处于自然山水状态的鼋头渚后,沉浸于烟波之中,感同身受,发思古之幽情,欣然为题“包孕吴越”四大字,镌刻于横云石壁,气势宏大,煞是传神;点睛之笔,不禁令人称绝。而对于惠山,他是熟之又熟,热衷于游览,点评山水,为石门作擘窠书,为张巡庙大书“荫被南天”,为云起楼作“千村稻熟”联。然而,最有名的还是“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宗以教孝祠教忠”这副联,参透了惠山风景人文的特点。 
    惠山之美,还在于廖伦的这副惠山祠庙联。据老人回忆,此廖伦联早在日寇侵占无锡期间就置于惠山山门内金刚殿柱上,楷书,为当时无锡名家所书,系周阿福捐建密迹、秽迹金刚时所配套布置。位置显要,旧时惠山庙会时很多人必定都看到过,后不幸毁于战乱之中。而现在这副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锡惠公园请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书,行草,字迹开张,行云流水,颇有气势。联云:“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以教孝寺教忠”,从内容上看,与原联相比,“祠”和“宗”这一字之改,韵味与意思却大不同。抛开上联暂且不表,下联按现在导游的解释是祠是华孝子祠,教你怎么孝,什么是孝子;寺指惠山寺,是指以前此寺因为李纲抗金有功,忠于朝廷而被宋钦宗赐给他作为功德院。这样的表述显然是具体的,然而是很片面的,只说上一祠一寺,而没有说到整个惠山有一个祠堂群及这些祠堂群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容易误导读者和游客。 
    我们不妨人文的角度先来分析一下此联的特点,上联的“大哉”对下联的“巍然”,横空出世,用现在的话来说,似乎有“高大上”的感觉,气势雄伟,经过作者的引领,人们来到惠山,一下子融入其中,被笼罩在高巍之中。上联写景,王言是指乾隆皇帝曾指点称惠山为江南第一山,而茶圣陆羽在唐朝评定惠山泉为天下第二,作者采用比兴的手法,概括一山一泉为惠山的特点,都是“王”定的,感慨王的伟大,评价精到。下联表意,由景而化生,而联想,而升华,一开始就概括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巍然的山水中间点缀的都是庙呀祠呀,其宗旨都是教化人们一个孝字。但他又提到了忠,这里的祠为什么要“教忠”呢,有二层意思,一是指昭忠祠,李鸿章所部湘淮军忠于清廷,在无锡、江南诸地镇压太平军,死伤惨重,阵亡将士入祀惠山昭忠祠,时在同治四年。李鸿章为此专门上奏,并为昭忠祠题“河嶽英灵”和“名山俎豆”。这个“名山俎豆”与“巍然庙貌”似乎英雄所见略同,有同工异曲之妙。另一是指惠山有报忠祠,是无锡地方为纪念列次战乱中阵亡或殉难的地方民众而所建神祠,牌位多达七千多。由此可见,旧时民间也好官方也好,相当有人情味,不管你身份如何,众生平等,死而平等。死于无辜,我们大家照样不会忘记,不能忘记,照样为你建祠堂、立牌位,照样天天祭,年年念,因为你是尽忠而死,因为你是为国而死,因为你是无辜而死。也许这些事迹感动了廖知县,他才写出了这样一副生动的祭祀名山的名联。 
    显然,廖伦原联的意韵和思想远大于现在后人改过的联。当时改联的人是受时代所限,受政治思想的影响,格局变小,而且没有感受到清代那么浓烈的祠堂及其文化氛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看来,县官的联是不能随便改动的。楹联和文学都有时代性、思想性和地域性,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如果离开了当时的时空和文化环境,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时间长了,连想像都难以做到。惠山之美,美在祠堂。文以载道,文以载史。今天我们重读经典,在惠山众多的祠堂中品读历史,感受先贤的道德榜样,可以从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风范,古人的追求,从闪烁的思想光焰中发现惠山景色和人文之美。 

---------------中国楹联报2016年09月02日 > 总第1260期 > 第二版 > 新闻内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