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周卫健:红色高干家庭出身的女科学家

$
0
0

周卫健:红色高干家庭出身的女科学家

周卫健,女,1953年3月生于贵州贵阳,汉族,籍贯河南南乐。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93年2月加入九三学社。第四纪地质学家,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记者张宏伟

7月26日,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mericanGeophysicalUnion,简称AGU)官方网站发布2016年度AGUFellow(会士)评选结果,我国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成为本年度唯一入选的中国籍科学家。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迄今在全球拥有6万多名会员来自于135个国家。为了表彰在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AGU每年从现有会员中评选不超过注册会员总数的千分之一的杰出会员为Fellow,今年全球共60人当选AGUFellow。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报道,目前中国大陆研究机构仅有6名科学家当选AGU会士,周卫健是其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
周卫健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全球变化与宇宙成因核素环境示踪研究。她首先报道了东亚季风新仙女木气候突变事件的可靠地质证据,指出其具有寒冷性质和季风降水增加的特点,并较早提出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对过去季风突变事件的影响机制。在建立14C测年手段和提高测年可靠性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发展超微量样品14C测年技术,参加国际比对成绩优秀,应邀在Radiocarbon上撰写中国14C年代学发展的综述论文。开拓放射性核素示踪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新方向,首次提出了把黄土10Be记录中的地磁场影响与气候影响分离开的思路和方法,定量重建13万年地磁场强度和季风降水变化序列,用黄土10Be解决了布容-松山地磁极性界线在黄土和海洋记录中不同步的科学难题,为建立中国黄土可靠年代框架和改善海陆气候对比提供时间标记。
经十年艰苦努力,周卫健院士主持建成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三部委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各项指标达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加速器质谱应用研究发展;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科技部基础研究前期专项、科技部创新方法项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等重要课题。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计划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190余篇。她的科研成果曾五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周卫健院士出生于红色干部家庭,下过乡当过知青,回城当过中学老师,大学毕业后曾在正在建设的引进国外技术的工厂做过2年英语翻译,25岁时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选中,开始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扎根西部30余年,刻苦钻研,勤奋努力,以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做出享有国际声誉的系统创新成果。
其实,早在30多年前她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外事处英文翻译时,50年代从美国归国的所长涂光炽先生就曾预言:周卫健一定会有一个brightfuture(光明前途)。

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女负责人

周卫健院士得知自己获此殊荣觉得很突然。AGU会士的提名并非由我国的科研单位主动去申请,而是AGU公开发布会士增选通知,接受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内国际知名科学家提名,经过国际同行评议以及AGU会士评选委员会评审等多道严格的程序,才能最终确定增选名单。
AGU会士的评选原则是通过比较被提名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仪器开发、方法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创新贡献,以及在国际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条件,衡量他们对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周卫健之所以能够当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她“在宇宙成因核素环境示踪的方向取得创新”。
“什么叫宇宙成因核素?就是外太空的宇宙射线,入射地球表面大气或地表后,与大气物质或地表岩石中的O、Fe、Si等原子发生核反应所生成的新的核素,如10Be、14C、129I等,这些核素以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进入到地表各沉积物中,可用于地球环境示踪研究。”周卫健院士说。
周卫健院士介绍,中国黄土不仅系统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东亚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也记录了地磁极性转换以及地磁漂移信息,是地球环境研究的理想对象。地磁场南、北极曾发生过多次倒转,大约78万年前发生过倒转被称为布容—松山(B-M)事件,是第四纪以来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然而古地磁研究发现,中国黄土的B-M事件的记录与全球海洋沉积物记录不同步,由于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框架主要是基于磁性地层所建立的,这使得黄土记录的古气候事件的全球对比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地磁场演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捕获地磁场变化的微弱信号,通过分析与地球磁场强度相关的核素产率变化信息,可以示踪古地磁场强度变化的历史。然而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黄土10Be进行古气候研究,因黄土10Be中的地磁场信号受不均匀季风降水及粉尘通量变化影响,无法直接显示地磁场的变化,因此利用黄土10Be研究地磁场强度变化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难题。
如果能攻克这一难题,就可以为研究更长尺度的环境变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早在西安加速器质谱建成之前,她就与国际高水平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开展了黄土10Be样品分析与方法探索的合作,创新性地提出了将黄土10Be浓度中受地磁场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同组分相分离的创新思路。
随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建立,由于拥有优越的设备条件以及前期方法摸索的基础,黄土10Be环境示踪研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相继建立了高水平的10Be分析实验室,成功开展了黄土10Be记录的地磁场强度和古季风降水变化历史的研究,通过10Be示踪明确了B-M界线位于S7(第七层古土壤),证明了B-M地磁极性倒转界线在黄土和海洋记录中是同步的,解决了黄土磁性地层学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为建立中国黄土可靠年代标尺和古气候记录的全球对比研究作出了贡献,开拓了黄土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和重建古降水的新方向。
在研究实践中,周卫健认识到高精度、高分辨率年代标尺的建立和环境过程的示踪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的瓶颈之一,这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AMS极大地提高了同位素丰度测量灵敏度,是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年代标尺的建立和环境过程示踪的研究中最为有利的先进仪器之一,但是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的AMS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地球环境科学研究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一部分样品涉及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不能送往国外测试,而且把我国的宝贵样品送到国外测量,容易引起成果分享矛盾。在安芷生院士的全力支持下,周卫健率先提出并具体负责了多核素分析用的AMS项目,经十年艰苦努力,建立了由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共同支持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当时十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
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建立成为我国西部的一个亮点,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心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培养、引进人才在较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与技术队伍,积极为中心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及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瞄准国际前沿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将服务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积极为科研院校开放服务,努力为提高我国地球科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正是由于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成立以来在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突出成绩,中心被建成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并通过了择优支持,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重点实验室。基于过去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合作基础,以及近年来中心取得的成绩,2010年美方与中心签署了共建“中-美联合加速器质谱中心”的协议,共建以来,双方在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她带领团队的努力,推动了我国加速器质谱应用研究学科的发展,而周卫健也成为世界上少见的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女负责人。
周卫健的科学研究,看似深奥难解,其实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国家战略安全密切相关。
“比如说政府讲碳减排,到底减了多少?我们收集大气中的空气,测定14C水平,就可以了解大气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的情况,可以用来判别CO2的排放源和影响因素,进而服务于政府制定准确、合理的节能减排措施。”。周卫健院士解释说。如果测定环境样品的129I等核裂变产物核素的水平,就可以用129I等核素示踪人类核活动对环境放射性水平的影响,还可用于重建事故发生时131I等短寿命的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放射性碘的环境水平。通过测定空气滤纸样品的129I等核素的水平,可用于监测周边国家的核活动可能对我国造成的环境影响,可为国家核环境安全提供科学数据。
作为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要骨干之一,周卫健在当时我国不具备用加速器质谱(AMS)测量14C的条件下,率先建立了100毫克的小样品的制样装置供液闪法14C测年,解决了当时地质、考古小样品的测年难题。小样品装置被悉尼大学测年中心主任评价“它能提供高质量数据,对14C测年技术作出有价值贡献”。

树立钻研地球科学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周卫健院士的经历中几个重要的阶段都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的艰苦奋斗、执着拼搏的精神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2年底,周卫健作为“杰出校友”与贵州大学外语学院师生交流座谈时,曾说到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但高中毕业时,考入贵州大学,被分配到外语系学习英语,由于勤奋努力,成绩好,被任命为班长。“当年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利用四川泸州天然气作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周总理和国外签订了引进化工设备项目,于是贵州省外办从我们100多个外语系同学中选出8人担任外国专家的翻译。”周卫健介绍说,两年的翻译工作期间,她迎难而上,下苦功夫去钻研科技英语,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恰好这一时期,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正在挑选外事管理人才,她出色的英语水平使她被地化所选中。面试中,美国归国的涂光炽先生不时冒出几句俚语,但这并没有难住周卫健。时隔多年,周卫健在申请前往西安参与黄土室建设时,当时副所长欧阳自远院士在挽留她时,回忆这次面试时说:“涂光炽先生明确表示她是个人才,要留住她。”。
周卫健进入中科院地化所后,她的工作主要是在外事处负责口译、笔译和英语培训。涂先生对她建议说:“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你应该学习科学技术,进行学科交叉才能有所突破。”正是涂先生一番建议,让青春年少的周卫健茅塞顿开,随后她一边工作,一边到贵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学习。
“你的英语学得这么好,又这么年轻,现在转行还来得及”,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的一番话更是坚定了她钻研地球科学的信念。
1985年,中科院决定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建立一个新型开放式研究所,从事黄土、第四纪地址和全球变化的研究。当时大西北条件艰苦,而且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建设,但她并未只局限于自身的利益,而是考虑到中国的黄土里记录着大量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迫切地需要人才,也充满了机遇。于是,她在地质专家安芷生院士的带领下来到西安,筹建黄土与第四纪研究室。
此前周卫健的名字是更富男性化的“周卫建”。因为她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父亲周国玺红军时期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铜仁地委书记、贵州省人大民委主任等职,所以他们兄妹三人的名字分别为卫平、卫建、卫安,寓意保卫和平、保卫建设和保卫平安。在调往西安落户过程中,经办人将“周卫建”误写为“周卫健”,于是将错就错,一直就这样保留下来。
1987年6月,周卫健被选派前往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国黄土高原14C年代学,同时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地理系的硕士课程。当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的导师致信系主任,提出推荐周卫健硕博连读,澳方系主任亲自给刘东生院士写信,希望国内允许周卫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当时研究室正成立不久,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工作需要人手去做,而且还要参与实验室的评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室不得不来函,希望她能够尽快回国参与实验室工作,她以单位事业为重,于1988年8月毅然归国。
在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她想方设法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将国外学习到的14C制样技术应用于黄土室年代学实验室,在西安建立起了一套具有国际水准的14C制样系统,并开展了不同类型样品的制样方法研究,在建立14C测年手段和提高测年可靠性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1992年,她考取了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博士研究生,围绕我国环境敏感带的季风气候变迁及14C年代学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三年勤奋努力,1995年,周卫健以高质量通过答辩,获得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并于1999年被评为我国“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当年陕西省仅有四篇论文入选。

妇女代表、科技界代表、民主党派代表

在躬身地球科学研究的同时,周卫健还有另外多重身份,那就是她至今担任着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8年以来,她更是连续四届当选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加入民主党派,母亲十分惊讶,因为家庭成员都是中共党员。当时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太多精力去考虑政治身份。”周卫健说,“由于工作的原因,有机会接触古生物学家、有中国恐龙研究之父之称的周明镇院士,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说起当年从美国归国投身祖国建设,坐轮船快到中国码头时,他看到五星红旗时心情非常激动。让我受到很大触动。”后来,在周明镇院士的推荐下,周卫健加入了九三学社,希望能发挥专业特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与有力的科技支撑。
“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建言献策”,成为周卫健另一大工作重点。近年来,周卫健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全国人大代表等多重身份,就女大学生就业难、城镇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等社会热点问题,分别向全国两会提交议案、提案数十件。
曾有省委领导对周卫健说:“你就是三个代表:妇女代表、科技界代表和民主党派代表。”。
2001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卫健院士在陕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阐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影响,但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变化。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区的形成是亚洲和全球气候环境长期演变的结果,自然环境状况决定着我国西北现今的沙漠、黄土以及草原和森林等生态景观的分布格局。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植被恢复,应遵循自然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征,过去是草原的,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在科学治理下就能将它恢复成草原,是森林的恢复成森林,是沙漠的就让它是沙漠。如果你把沙漠变成绿洲,那也是破环了自然环境。”周卫健说,这个观点和当时主流观点并不一致,但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充分重视,以至于省上领导后来深有感慨地说:”你们科学家真的能够影响领导的决策。”
周卫健的辛勤付出,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和肯定,1995年荣获陕西省“首批科技新星”称号,1997年成为“陕西省三五人才”获得者,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女杰”、“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2010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选为“全国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科学院优秀女科学家。
“政协常委也好,当政协副主席也好、当九三学社主委也好,都要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我的角色比较多,几乎每天都要转换,到政协来就是副主席,到九三学社就是主委。”周卫健说,党校学习时有一节课是‘角色转换’,有时候很多事情重叠在一起,几种身份交织在一起,自己就要有所取舍。”周卫健说。
为了尽可能挤出时间多做科研方面的工作,弥补行政工作占用的时间,周卫健院士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几乎每个周末、节日假期都在研究所加班。她说,要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创新成绩,必须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http://xian.qq.com/zt2016/qinxianzh19/index.ht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