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和吴联友结伴游览应山河上几座大桥。由于情绪饱满,感受颇深,自然联兴大发,锦句连篇。应山河原是市郊一条长几十里、宽百余米的大沙河。随着市区扩大,其面貌也一天天发生着巨变,河上的桥也由一座变成了六座,河也逐渐变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旋即,我们来到应山河上第一桥——三里河大桥。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它不仅是应山河上的首创,而且是城市东通道——应广公路上的元老。建国前后,它仅仅是一座勉强通汽车的木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数次翻修,才建成一座坚固的水泥桥。作者上高中时,还参加过这座桥掏基坑的义务劳动。往事历历在目,我首先咏了一联以颂之:
民众挑沙千万担;
山城创建首尊桥。
改革开放以来,此桥又经整修,目前建成并排两座水泥桥,上面竖起高大的彩虹拱顶。东通繁忙的应广公路,西达帅气的市标——火凤凰,南通麻竹高速引线——宽阔的应山大道,成为我市重要交通枢纽。看到如此之大变化,吴联友禁不住高声吟道:
火凤神开宽敞道;
沙河仰卧彩虹桥。
下了第一桥,我们便走进了本世纪市政府花巨资兴建的“十里长廊”滨河公园。只见这里岸柳扶疏,鲜花怒放,护栏整齐,树木葱郁,湖水盈盈,绿草茵茵,煞是美丽。吴联友高兴地向我展示了他描写滨河公园的七律诗一首:
清淤护岸立栏杆,种树栽花植草滩。
千载荒芜脏乱处,一朝变幻靓公园。
爷孙探景心亲热,伴侣寻幽意亘绵。
柳绿桃红情满地,莺歌燕舞趣喧天。
我也不甘落后,马上晒出了一副相应的对联:
扮靓一河,花红柳绿有情地;
生辉两岸,燕舞莺歌无夜天。
沿滨河公园北上一公里,近年新建的军民桥呈现在面前。因河对岸是空降兵某部营地,作为双拥模范城,所以此地设了军民路,建了军民桥。只见此桥宽广平直,端庄大方。吴联友随即口占一联以颂之:
小市由吾来站岗;
大军任你去忙操。
好,人性化的大桥还会体恤军旅劳顿,令我赞不绝口。
从军民桥再北上五百米,我们来到第四站——前河大桥。谈起这座桥,又有一段久远的历史。这里本是交通要道,建国前后一直没桥,只有做善事的人偶尔在河中摆几个木墩,搁几块木板,搭一条险象环生的便桥。每逢夏季发洪水时,人们都要头顶衣物,趟着齐腰或齐胸深的水过河,淹死人的事经常发生。上世纪后期,由于资金匮乏,村民们只得用水泥和片石砌了一道简易的漫水桥。直到本世纪初,市政府才有能力拨款兴建了水泥大桥。嗣后,随着空军着陆场的搬迁,万亩沙滩上迅速崛起了大片居民楼,此居民区命名为“国际现代城”。开发商和资金的纷纷投入,也带富了这一带农民,几年前,河上又建起一座大桥。如今这里是双桥并立,白天车水马龙生活繁忙;夜晚桥两端滨河公园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回忆至此,我不禁吟上一联:
始建宜民防水患;
加宽引凤筑新城。
吴联友说:“改革开放使昔日的荒凉地变成如今的幸福滩,令我感慨万千,也来凑上一联:
靓丽新城楼并立;
开心大众舞升平。
第五站,来到河下游两公里处的“滨河人行桥”。近年,随着城区快速发展,广水市政府投资兴建了人行、车行两座大桥和一栋楼——“一河两岸展览中心”,下一步正规划建设新居民区——“凤凰城”。只见人行桥的造型新颖别致,拱顶左曲右拐,钢筋盘根错结,织网成笼,既象大鸟笼,又象农村玩耍滚地龙的骨架。于是,我以桥之防水功能咏了一联:
为装水患三千次;
特设钢笼无数丛。
吴联友说:“据市志记载,应山十年九旱,河在山中,水在石中。水是城市重要资源。我就以旧社会农民玩龙灯,祈求神灵下雨降旱魔为题题一联:
一艘龙舫龙灯举;
千载旱村旱象消。”
往南再走五百米,我们来到第六站——“滨河车行桥”。此桥目前为最现代化的大桥。只见桥下仅有三座墩,梁体长,跨度大;桥上有钢索悬吊,气势高大雄伟。车行桥眼下暂没命名,因地处双桥村,我们姑且称它为新双桥吧。双桥村系蔬菜、水果基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邻里和睦,社会秩序良好。村里还留有老式祠堂,环境幽静,古色古香。我俩共赋一联曰:
四孔双桥连祖庙;
三邻五舍系亲人。
再南行两公里,我们来到——九里河大桥。长长的滨河公园延建到此,桥下略显荒凉。登上桥来,却是另一番繁荣景象。只见大桥镶嵌在宽广平直的大道上,坦坦荡荡,无遮无挡。本世纪初,广水市委市政府为了缩短市区与长岭、马坪镇及汉丹铁路的距离,多方筹资兴建了这条东西走向的高等级公路——十长公路。没想到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如九里桥东头连着日益红火的“十里工业园”,西头引来十多家企业沿路开发办厂。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变成热气腾腾的工业长廊。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吟了一联:
市域铺开九里外;
居民陡涨百千多。
时近中午,我们决定打道回府。这一天受益匪浅,既看了桥观了景,又领略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欣然咏了一联结束此行:
改革篇中寻伟绩;
应山河上看群桥。
--------------中华楹联报2015.8.15
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