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女排是怎么“精神”的

$
0
0
    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次登上奥运冠军宝座。据说,今天决赛的收视率达逆天地步,七成以上中国人看了直播,那可是个十来亿之数啊!
  恰逢星期天可能是个原因; 中国军团金牌数能否在最后关头赶上英国,可能是另一个原因;但真正最大的原因,绝对还是来自中国女排本身。
  这是支在中国三大球中第一个登上世界顶峰的队伍。三大球中的其它队伍与中国女排相比,都还差得太遥远。在证明中国人“不仅会玩小球,也会玩大球”这一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气质上,中国女排总能让中国人经常性地大出恶气,像极了她总能经常性地让中国人大长志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中国女排,就是关注中国三大球,关注中国体育,甚至关注中国精神。此外,中国女排也以最终夺得奥运会冠军的事实,回击了某名嘴过早发出的悲观论:三大球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退步。
  这是支在最需提振士气时总会让国人狠狠地如愿以偿的队伍。中国其它大小球队伍,甚至各类运动队伍在各个重要节点的提气作用上,都无法与中国女排相提并论。想当年,孙中山先生的“振兴中华”口号,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再次被广大民众喊响,就是因为中国女排为中国夺得第一个大球的世界冠军。当年,“振兴中华”的口号再次被万千民众喊出时,还每每直接与“女排”相挂钩,典型若“学习女排,振兴中华”。至今让人想起来,也如响彻在耳畔。
  这是支屡屡塑造出当代中国精神文化重要标志的队伍。其它集体项目在这点上,也与中国女排无法并驾齐驱。尽管中国羽毛球、乒乓球、跳水、游泳、体操、网球,甚至一度的女足和女篮,都先后抵达或抵近本项目的世界顶尖,有的甚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但因那些项目的国际喜爱程度、因之形成的影响程度等原因,很容易被“中国人更擅长”或“中国人只会玩这”之类说辞贬低,或欲抬高而不能。可是女排、女篮,当然还有男排、男篮、男足等集体项目,就明显地分量更重、影响更大。李娜凭借个人能力,一度达到网球这项世人喜爱运动的高峰,但遗憾地说,因她的单枪匹马,以及她冠军的“闪”得“闪”失,所能产生的整体性、长远性影响,也还是无法与中国女排比肩。
  这是支曾经长期代表世界女排最高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队伍。在中国女排鼎盛的“五连冠”时期,世界各女排强国曾多次组队与之交战,仍然不得不落下风。彼时几次三番的“中国女排”战“世界女排全明星队”,曾经是极其吸引国人眼球的体育赛事。创造如此辉煌业绩和惊天影响力的队伍,在中国,可能就只有女排了。在中国以外,可能也只能美国男篮梦之队。这种在本领域长期称霸或独霸的霸气,理论上是所有集体项目都可达及的目标,事实上是除中国女排和美国男篮,绝少有人能复制的当代体育神话。
  这是支虽经波折甚至一度陷于低谷而最终再创辉煌的队伍。这也是中国体育集体项目,尤其是大球项目至今未达及的精神高峰。距今28年前,这支队伍第一次失去世界冠军宝座,自此深陷长达17年的低谷。可就在许多人以为她将从此一撅不起之际,在距今13年前,该队伍再次夺回世锦赛冠军。来年,她又在雅典夺得奥运会冠军。可是自雅典奥运至今,“奥运会冠军”又让我们等了整整12年。且在本届里约奥运的夺冠路上,中国女排真如《人民日报》今天的致敬所言,“即便踉踉跄跄却始终目光坚毅……”说实话,当看到两队教练的表情、两队队员的脸色时,许多人就已经在网上袒露暗喜:中国女排有戏!因为从教练到队员,中国女排的精气神已经回来。
  心惊肉跳地观看了今早中国女排大战塞尔维亚,深感到底是时代不同了,国人欢呼依然,欢呼的方式,却全然有别于当年。今天的欢呼,是网上欢呼,是手机刷屏,是无声传递。估计若算关注总量,得以数十亿上百亿次计,绝对是今日中国各类媒体的头条,也是今日世界各类媒体的重磅。而与此同时,各地大街上静悄悄。
  想当年,1981年11月,中国女排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时,井民正读着大四的第一学期,电视远不普及,数百学子就集中在一间教室看直播。当中国女排终于一锤定音,在日本夺得世界杯后,一个男体育老师钻进人群大喊,“同学们,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夺得大球的世界冠军……”刚一出声,他的嗓子就沙哑了,他的泪水就夺眶了。“同学们”兴奋地回到寝室,不知是谁先带的头,肯定是无人加以制止,反正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寝室里的扫帚、拖把被点燃,扔到了窗外;洗脸盆、热水瓶被砸破,摔到了地上。当一切可扔、可摔、可砸的东西都再也找不见时,“同学们”冲出了校门,走上了大街,汇入了已经上街的千千万万市民。
  清楚记得,那场分明未经批准的游行,有人挥舞扫帚,有敲锣打鼓,有人高喊“振兴中华”,有人高呼“女排万岁”,甚至还有人并非故意搞怪地喊“袁伟民万岁”,“郎平万岁”,“张蓉芳万岁”……什么时候回到学校,不记得了。
  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们可能有所不知,当年女排的教练是袁伟民,主攻郎平外号“铁榔头”,副攻张蓉芳外号“怪球手”。顺便再说一句,当年四川人喊得凶,闹得起劲,还因为在那支女排队伍中,张蓉芳、梁艳、朱玲,好像还有一位,是四川人。四川人偶被同胞蔑称“川耗子”,极言其“海拔高度”不够。可偏偏在最需要高海拔的排球队里,四川人占了半壁江山,且还是资格的世界冠军队哦!那种特长四川人志气的感觉,跟后来特长中国人志气的感觉,其实本质上毫无二致。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远比今天学“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更来得自觉、更热衷。据说,“女排精神”四字,还是周总理夫人、全国妇联主席邓颖超所概括。深具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为国争光和自强不息等精神特质的“女排精神”,确属今天急需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难得它在诞生35年后,再次被创造它的人们在万众瞩目下,以极具震撼人心和荡气回肠的方式,奉献给13亿多始终关注它、需要它的中华儿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