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在对联中,不提反常态艺术手法为好[山西/韩崇文]

$
0
0
        2016年第一期《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刊有一篇《浅谈“反常态艺术”表现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作者说,他看到一篇《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受到启发,因而提出了“反常态艺术手法”。笔者对其观点和提法,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 
  《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一文,是一篇学术性的论文。他从美学上,将艺术分为正常态艺术与反常态艺术:反常是和正常相反相背的对象。在客观现实中,它是偶然出现的事物,数量上占极少数;它打破规范,不守规律,无法分类,变化突然;具有个别、特殊的共同特征。由于它极为罕见,特殊,偶然,因而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中总是陌生、神秘、奇特、怪异、超现实。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反常态艺术是很特殊的。这一观点的提出,目前还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如果据此再提出个反常态艺术手法的概念,似乎缺乏科学的严谨态度。 
    我们看看作者举出的两个“反常态表现手法”的例子:1、打翻五味瓶,不闻声响。2、无云恰有流星雨。作者认为“打翻五味瓶,不闻声响”的前分句,说的是打翻一个瓶子,按照常态,应该听到声响,但第二分句,恰恰一反常态——听不到声响,由此得出了反常态的结论。作者说:反常态艺术在对联中的运用,就是客观描述一种与事物发展正常结果相反的现象。也就是说,按照常态,前半部分语言描述的现象,应该出现“彼”结果,但是,后半部分语言描述的却是“此”结果,而这种结果恰恰符合现实。 
   其实,这里说的是“五味瓶”,是一个比喻性质的瓶子,并不是真实的瓶子。因此,打翻而不闻声响,是很正常的。再说“流星雨”,这是个专有名词,不是一个比喻词。是指“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流星的现象”,和有云无云是没有关系的,更不是反常态,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举出两副古联。一是 “螃蟹浑身甲胄;凤凰遍体文章”。一是“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作者说“甲胄”与“文章”是比喻词,这是不对的。甲胄是盔甲,文章是花纹,是写实而并非比喻。因此作者说“我总结出‘反常态艺术’在对联中的运用的特点就是运用比喻词。”这一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该文作者说:《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一文中说,正常态艺术是严肃艺术,反常态艺术是轻松艺术,放松功能是反常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我上网搜索“反常态对联”这几个字,没有发现对这种特殊对联进行研究的文章。由此我想到,对联既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艺术,许多对联就因为生动、有趣而备受人们喜欢,它是我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寻找轻松的有效载体。同时,反常态艺术既然在一些出句、对句中偶有出现,也有十分鲜见的成联作品已经运用了“反常态艺术手法”,并体现了十分明显的特点,我们何不对这种别具一格的对联予以关注,进一步总结其规律,有意识地在出句、对句和成联创作中主动运用这种手法,从而拓展对联文化的内涵,强化对联这种文体的轻松功能呢?由此可见,作者在对联研究中,态度是积极的,求新的,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对联中有很多幽默的诙谐的巧联妙对,这正是人之常情,是常态的,而非反常态的。因此,不要轻易地在对联研究中,引入一个我们并非很熟悉的概念,也不要轻易地创造一种表现手法。 
   对于传统文化对联中,看似非常态的东西,我是这样认为的:台北阳明山公园鱼乐园有联 “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这是反常态吗?我不这样看。鱼能“读”月吗?这里的读,是朗读,还是阅读,或者是学习呢?尚须慢慢品读。一般来说,关于“月”,人们常用的是:观月、赏月。不说“读月”,人尚且如此,何况鱼乎。那么,为什么要用“读”呢,作者没有说,这里只能是推理了。“水清鱼读月”,“水清”是先决条件,因为鱼读的是月在水中的影子。但是,如果是云遮月呢,鱼同样是读不了月的。所谓“鱼读月”,是作者在水边看到了“水中月”,也看到了鱼游到了“月”边,好像是要吃月、吞月、咬月。如果这样写,那是写实。作者要写得高雅一些,于是想到了“读”。“鱼读月”,那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意象,强加给鱼。实际上,如果在水中,不仅“鱼”看不到“月”,就是“人”也看不到“月”。因此,所谓“鱼读月”,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合逻辑的。 
    但是,艺术就是艺术,当我们读到“鱼读月”时,没有觉得不合事实,不合逻辑,反而觉得有趣、有味,这便是艺术,无理而趣。此时的“鱼读月”,可谓鱼读胜人读了。“鸟谈天”,也一样,“花静鸟谈天”,如果,花不静呢,那鸟只能飞走了,还谈什么天。这里的“天”,是天空吗,可以是,也可以是聊天,谈天说地,说东道西。只有花静,鸟才能谈得来。这时,我们想到了《入若耶溪》的诗句:“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对联:“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鸦宿浪;山光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等等。鱼能读月,鸟可谈天,是移景移情,把人的思想、情感,移到了鱼的世界。 
    此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衬托的笔墨,花鸟天水鱼月的形象描绘,造成了诗画般的意境,赏心悦目的风采。我们深深为作者驾驭文字的大手笔所折服,这也正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所以,以笔者看来,在对联中,还是不提反常态艺术手法为好。
------------中国楹联报2016年08月12日 > 总第1257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