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咸汤面[张显勤]

$
0
0
  咸汤面是古耀州的传统小吃,偶尔在欢迎外来宾客的宴席中会被当做地方小吃,当地人作为早点的吃法最普遍。现在的耀州城里,虽然做这种生意的店铺很多,但口感上各有特点,每个店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食客,所以一大早在耀州城里,看到店铺门前排着长队的,一定是在等候吃咸汤面。 
  咸汤面中的“咸”,当地人发音读作“寒”,加上关中地区标准发音,三个字连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传说是药王孙思邈,结合当地的水土特点制定的食疗方子,帮助民众强身健体。咸汤面用的面是大厨手工拉出来的,与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一样都是碱性面,面条透着黄色,又不像兰州拉面那样均匀粗细,机器制的似的,煮出来的面条看上去就是那么原始、传统。大厨扯出来的面,先放入清汤大锅里煮熟,捞出后过水,淋上熟油后晾在竹筛子里,按照面的多少分成大小碗装碗。每一碗面要根据食客的要求,将面置于漏勺上在咕嘟冒泡的汤锅里反复加热。有的要“多淘几遍”,这是位吃软面的;如果喊“面硬一点”,大厨就知道将面在汤锅里热透即可。在汤锅里加热好的一碗面,再按照食客要求配上汤料,一个要“宽汤”,面加汤一定满碗,但不能溢出来;一个要“辣子多”,要多加店铺密制的油泼辣椒;把春天的韭菜或是秋天的大葱切成碎末,撒在碗里,一碗红掩着黄、绿透着红的热气腾腾的咸汤面,就交到了食客手里。 
  做咸汤面的店铺一般都不大,招牌以店主的姓氏或姓名命名,称“某家咸汤面”、“某某咸汤面”。店里面操作间用隔墙隔开,留一个大窗口与食客交流,外间摆几副简单的桌椅就可以了。现在干脆采用透明材料做隔墙,食客与大厨的交流更直接,沸腾的汤锅里翻滚着豆腐干大小的白豆腐块儿,在汤锅上横一块儿油亮的厚木板,上面摆放着四大碗:红色的油泼辣子、绿色的韭菜沫、绿白相间的葱沫,还有黄白各半的油豆腐丝,大厨根据食客的要求进行添加,有的店铺为了招揽食客还增加了羊血(又名血豆腐),供食客选择。整个环境让食客一目了然,吃得放心。 
  地方小吃里添加食材的多少和种类,能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如宝鸡的岐山臊子面里就有肉丁和鸡蛋皮儿,而早年的咸汤面里只有韭菜加上油辣子。90年代初,县机关来了一批大学生,有位张勇君,或许是感到咸汤面配料单调,或是觉得营养欠佳,清晨来吃面必自带一小块豆腐,让店里切成片放入汤锅中与面一起加热。再后来店老板也接受了这个建议,把白豆腐作为咸汤面的必备食材之一,现在又有了油豆腐丝、羊血块等,一碗面折射出这里的经济发展了。地方小吃的价格变化,也同样反映着国家的经济形势。我第一次吃咸汤面是1997年下乡扶贫,到扶贫点去每次都要在县城坐车,因为是早晨就跟着排队的人吃咸汤面。当时是1元钱一碗,不分大小碗。吃面时与食客闲聊,说到咸汤面的价格,食客们说近几年涨价频繁,以前是2毛钱,几十年都是这个价。后涨到5毛8毛,说是县上咸汤面协会胡日鬼乱涨价,实际上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带来的阵痛。再后来咸汤面分了大小碗,由大碗3元小碗2元,到现在大碗5元小碗4元。这二十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 
  铜川新区就建设在县城的西塬上,咸汤面的店铺也就开到了新区。铜川市因煤而兴,是陕西省在西安市之后建设的第一个地级市,所以机动车牌是“陕B”开头。当时开发煤矿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于是铜川来了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铜川与延安、宝鸡、咸阳一样,是个移民城市,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时候来的。铜川矿区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父辈们创造了铜川的辉煌。现在总结的铜川文化,就包括铜煤文化,并且是铜川工业文明一直延续至今的实证,现在的老市区建有“铜煤文化博物馆”。随着铜川新区建设发展,那些健在的已进入古稀之年老矿工们,跟随子女来到新区,住进政府建设的安居小区,入乡随俗,于是咸汤面又多出一些新食客。 
  不管怎么说,咸汤面只是个简单的小吃,也包括吃法简单。所以吃咸汤面有“三不”的规矩:不占座、不请客、不佘帐。来吃面的人不论身份,都依次排队先交钱后端面,端面在手,如果有座位就坐下吃,一看满座就在店铺外找个位置蹲下就吃了,分分钟而已。店铺面积都很小,如果你排在队伍后面,而同来的人把空座位占了,端上面的人就只能出外蹲着吃,而与你同来的人也只能坐着看别人吃,这大概就是不占座的原因。不请客可能是因其价格很便宜,落一个请客的虚名,还影响排在后面有急事食客的埋怨。吃咸汤面都是现金交易,额度非常小,大概是不值得赊账,所以不赊账也成为习惯。刚开始吃咸汤面的人,偶尔会为座位起争执闹得不愉快,吃得次数多了,慢慢就知道了其中的规矩。 
  因为是地方小吃,咸汤面就与当地人和到过当地的人有扯不断关系。是否是药王孙思邈最先制作推广的咸汤面,已无从考证,在药王著作中也无记述。既然是地方小吃,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一定是吃过的。到过当地的人如果居住时间久,尤其是所谓的文人骚客,也应该是会品尝的,权当做是采风。于是,大家考证了老舍,林徽因等。可以有明证的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随笔中提到,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时代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但我想耀州咸汤面的故事,会像药王山香火、大香山庙宇和玉华宫佛经一样绵延下去,因为吃咸汤面已成为在铜川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7月27日《铜川日报》第7版副刊栏目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