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自己已经送过整整30届高考,对高考可以说司空见惯,但34年前的那次参加高考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成为我生命中最深刻最甜美的记忆之一。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简直是无以复加了,真的是“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一旦赢得了高考,你就赢得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商品粮”资格。一旦毕业,“铁饭碗”随即送上,“干部”身份即刻坐实,并且毕业档案的取值远远超过任何私人关系,让你心情格外的舒畅。然而奇怪的是,虽然复读生遍地开花,甚至“朱八节”“牛九届”这类誓把学校读穿的现象也数见不鲜,那时却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说法,也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与“应试教育”这类如今耳熟能详的词语,更没有对基础教育喋喋不休的批评与花样繁多无止无休最终还得回到原点的教改,我们几乎就是在一种极度自由的空间里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超越与蜕变。
清早起床跑步,每天7节课,晚自习2个半钟头,21点半下课,22时正式就寝。看似生命被表格化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多彩。因为作业量较小,我们的课余时间完全可以自主支配,因而特别的个性化。尽管我就读的农村中学条件十分有限,除了一副篮球架,两个乒乓球台,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设施,但青春的热情绝不会因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消减,除了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以外,课余三五成群的散步与漫谈成为了山村小镇的一道绝妙的风景,那银铃般的笑声如青春的风铃,历经30多年的风雨仍旧弥散在小镇的上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散。那思维碰撞之中所产生的智慧火花,嬉笑打闹中所形成的精美故事,互诉衷肠中所播撒的友谊种子,已经成为我们人生中无尽的财富。
或许是上苍一定要认真检阅我们的心理承受力,我们成为了恢复高考之后不太多的必须经过预选考试才能获取高考资格的考生。最有意思的是,预选考试的留存人数并不是按照参考人数的百分比平均分配,而是参照各个学校的办学业绩与应届生、往届生的比例进行差额分配,这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因为质量从来就是综合因素决定的,没有绝对的权衡值,如果掺杂丝毫的主观情感,就会造成分配的不公甚至乱象,但各个学校竟然也没有异议,更没有出现今天这样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抢指标的情况,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由此可见一斑。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试题由省里统一命制,组考却是学校自主进行,名单由各学校自行画线公布。一旦没有入选,十年的奋斗就真正成为了无言的结局——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记得我预考结束后回家短休等结果,进门时刚好父亲在那里补箩筐,见我回来,问我能考上否,我说不知道,父亲漫不经心地说,如果实在不行,就回来帮着补箩筐。也许是天意垂怜,我竟然考出了上高中以来最好的成绩,以前五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预考。
筛去一多半人以后的教室变得格外的空旷起来,但教学方式并没有因人数的变化与高考的临近而变化,相反因为预考前已经结束全部的教学任务,剩下的时间只能查漏补缺重点突破,学习的自主性与针对性比原来更强,因而思想压力更小。特别是语文,因为再将课文走一遍已无可能,也没必要,又没有像今天一样满世界张扬的铺天盖地的信息题与压轴题,老师竟然忙中偷闲般的教起古文选读来。一来我们的古文基础特别薄弱,二来老师精选的这些古文简短并且故事性强,让我们十分受用。虽然也偶尔渗入一点新信息,但都是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师生的心态都十分的平和。唯一多了一点的就是平时似乎总是忙得焦头烂额的老师们与同学们交谈的机会比原来多了很多,这在师生关系远没今天这样平等的80年代初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因为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处于对知识的尊敬与朴素的师生情感,对老师们向来奉若神明,如今难得的能自由平等地交流,心中十分的高兴,从而对未来的考试更加信心满满,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对老师的情感特别深厚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高考以县为单位设置考点,当时的岳阳县除城关以外只有新墙镇设有考点,我们被安排在相对比较方便一点的新墙参考。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走出家乡毛田,充满了一种别样的兴奋。特别是看到了滚滚西去的新墙河,心中十分激动,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河流,由于一直蛰居在大山深处,我还没有看到过真正的河流,尽管现在想来新墙河其实很小,但在当时的我,它简直浩瀚无比。正因为大家都兴奋莫名,原定下午集中“临门一脚”的安排形同虚设,大家都争着看河去了。而老师也似乎并不以此为忤,有的老师甚至还带着我们去,并且边看边给我们介绍有关它的地理知识与历史掌故,使我们原本因人地生疏颇有些惴惴的情绪变得十分畅达起来,连我在内很多同学因此变得自信满满。
第一堂考试是语文,原本这是我的弱项,但我竟然做得十分顺手,有如神助。原因是这一年的文言文占分比例特别大,老师最后一段时间的古文助读刚好派上了用场,特别神奇的是,最后10分的文言文附加题竟然是我们考前才学不久的《子罕弗受玉》,语文我破天荒考了80多分,这也是我们整个中学时代语文考试的最好成绩。什么叫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老师们看似闲散的点缀,有意无意地为我们的人生旅途打开了另一个出口,这也是后来我在3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在课本之外努力给学生们洞开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的根本原因。
最有喜剧色彩的是数学考试。代数一直是我的强项,也是我在每次决定人生走向的考试中的福音,但我的平面几何基础比较薄弱。特别幸运的是,就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平面几何再没有进入高考题。一看到代数占主体的数学试卷,我大喜过望,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得只剩下一道解析几何题了,尽管这道题有些难度,但我心中十分平静,我在十分从容的时间里慢慢地琢磨着这道题,顺着四个坐标点思考,竟然鬼差神使地列出来一个四元二次方程。怎么解?以前老师没教过,我也没做过,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左代又代,竟然把四个坐标点算了出来。最后高考成绩揭晓,我数学几近满分,为我上重点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难怪一代帝师翁同和这样教育他的弟子: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冷静确实出智慧,这也是我在高考分数之外的收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只有一次,但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漫长的考试呢?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应试者都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你赢得的就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而是整个人生。
-----------2016年6月17日《岳阳日报》
http://yyrb.803.com.cn/yywb/20160617/index.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