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车”来,话长了。记得1955年,我从大同师范毕业,分配到左云县工作。那时候,大同到左云的班车,是大解放车,车无篷,山陡峭,天阴沉,路崎岖,一路有如簸箕簸米,簸得人上下乱跳,呕吐不止,这也是我头一次坐汽车。
步行到坐车,机动胜于人动;
身晃催呕吐,舒心不及闹心。
当了一年小学教师后,我被调到了县教育局搞教师进修工作,要经常下乡。记得有一次要去东胜庄乡,距左云县城100多华里,无车可坐,只好步走,且要背行李。从早晨出发,到中午,才走了近一半路程。吃了午饭,稍事休息,接着再走,直到太阳快落山,才到达了目的地。
后来花了18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从此成了有车人。有时候,骑着车带着孩子,再带一点土特产,用大半天时间骑回大同,看一看母亲。第二天,再骑回来,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十分愉快。
两轮更自由,停停走走;
百里不艰苦,坎坎坡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次去太原开会,坐火车,自带行李。坐了十多个小时,车上没有暖气,冷得不行,就把被子披到身上,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后来调到政府办当秘书,跟着领导下乡,第一次坐上了吉普车,有时候也坐拖拉机。再后来管了车队,为车欢喜为车愁。因为派车,你笑我恼,领导不高兴,司机不愉快。再加上汽油供应,好多单位买不到汽油,今天你借,明天他要,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车对于我,不是开心,又变成烦心事了。
管车难,难在官多车少;
当官易,易为车跑官随。
退休后,骑过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车成了我的朋友,一直到七十岁。再后来,有了老年公交卡,坐车不花钱,可以满城跑。车成了我欢度晚年的代步工具,赶上这样的时代,不亦乐乎。
最近看新闻,
知道大同市2016年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已经启动,倡导低碳、文明、环保出行,顺应大同“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需求。政府在市主城区围绕公交站、公建点、居住点、游憩点、校园点,已规划布局约450个存车点,投放三万辆自行车,这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自行车到汽车,从汽车再到自行车,是理性的回归,是社会的进步,是车的革命。关于“车”的前景,光辉灿烂,关于“车”的神话,还将如何上演,我拭目以待。
---------中国楹联报2016年05月27日 > 总第1246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