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法正 简谈
2016/6/30。15.51
1
人人都知,刘备善于得人心,赤诚待人,真对人好,能下人,就是把你当回事,不把自己当回事。关张为他卖命,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和关张关系如何呢?当然是好朋友,只是恐怕也算不上知心,关羽是忠义之士,刘备则是枭雄,曹操为什么说天下英雄就咱两个,因为他知道刘备也精于权变,非常务实,不会为什么虚套所拘束。跟曹操,跑,跟袁绍,跑。为什么?没发展前途啊。轻于去就,和关羽理念不同的。而张飞是个粗人,肯定不懂刘备的心思。诸葛亮虽然智慧,但也是个君子,不好和他交流很多。那谁得刘备的心呢?法正。法正是刘备唯一的知心,谈谈法正。史料取自《三国志蜀书七》
2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三辅决录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经,兼通谶纬,学无常师,名有高才。常幅巾见扶风守,守曰:“哀公虽不肖,犹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四时朝觐,若欲吏使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扶风守遂不敢以为吏。初,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观朝吏会。会者数百人,真於窗中闚其与父语。毕,问真“孰贤”?真曰:“曹掾胡广有公卿之量。”其后广果历九卿三公之位,世以服真之知人。前后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等美之,号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卒。正父衍,字季谋,司徒掾、廷尉左监。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
我是随手复制的,懒得修剪,这段其实关注一句话就行了,最后一句。关注一个词就行了,所谤无形。谤不是诽谤的意思,是其他人说的意思。
法正饿,没饭吃,和一个朋友到西蜀依靠刘璋,为什么刘璋收留他呢,当时的读书人,可不是今天谁都能能做的,一般有家传的,一般人你书都找不到,有自己的圈子,法正他爷爷也很有名,读书人,当时天下大乱,各个割据势力,为了显示自己招贤纳士,不就是给口饭吃吗?来个读书人,都收留。再说读书人一般吃的也不多。
干了很久,才当了个县令,按说还行,实权,结果又被召为校尉,你别听着是升官了,这是怎么说呢,估计还是有人走后门取代了他的县令。这种升官方法类似,今天,你是个县委书记,不大,但实权啊,处级,说给你升了,你去省粮食厅做个副厅长吧。其实是剥夺了权力,县委书记的正常升职,最好的升职,该是市委书记。
当了个校尉,陪衬,校尉多了,还不用他,为什么不用他呢,这人无行,当时说的无行,就是不靠谱,比如大家都走亲戚送礼,你不走,大家都觉得要讲面子,你不讲。总之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家都礼仪呢,他无礼,很随意,很自我。结果人就说他坏话,就不怎么被任用。总之很郁闷。明明可以该靠才干,大家偏要靠衣服。
这里你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他很随意的,不装屄,但因为你不装屄,大家都装屄,反而可能成了你装屄,总之他的性格和当时的众人不合。
2
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於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原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古
~~~
这段知道两点就行了。一,法正和张松好。为什么好呢,可能是见识相同,两个人都觉得老板不行,要换老板。张松本来看重曹操,曹操不待见他,伤自尊了。转而倾向刘备。
二法正出使,张松建议的,可见张松是了解法正的,张松当时也算大官,比法正地位重要,肯定不会不推荐法正,法正一直也没显赫,可见刘璋也不怎么器重张松,两个都不算得志的人,商量着怎么把老板给卖了。两个人都算无行。但两个人都很聪明。法正开始不愿意去,他看不上刘备。不去不行,法正肯定不是装的,这个人倒是真不装。法正出使后,觉得刘备行,这说明刘备善得人心。见过他,都觉得他好,然后法正建议刘备该取蜀,兼并了我们公司,内奸啊,法正没力量,他就用张松做筹码,张松还重要一些,两个内奸。
这里你可以知道,当时人认为法正无行,也不是全冤枉他,他这个人一方面不合世俗,很有脑子,一方面确实没什么道德规则,不过所谓英雄一般都是如此不要脸。能日且日,讲什么道德。按说刘璋并不曾亏待他们。这样的下属得老板英明才能驾驭。奴才好用没有用,人才有用不好用。
3
郑度说璋曰:华阳国志曰:度,广汉人,为州从事。“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计。
~~~
郑度的政策是对的,简单说,坚壁清野,饿死你个孙子。刘备担心,法正说,不用担心,肯定不会被采用。刘璋果然没有采用,他没有采用的原因是,打仗是为了保护人民,不是为了骚扰人民。如此看,刘璋是个仁人君子。只是不识权变。刘备虽然仁义,但更多是狡猾,识权变,政治不是谁都能搞的。
法正能知道这么好的计策不会被采用,也是他了解刘璋。厌烦透刘璋了。这也是历史尴尬的地方,你是个好人,但你没用。你不英明。
这其实说明了法正的聪明务实。智者知人。
4
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损身於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於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闇策薄,精诚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馀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邈道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馀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覆,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知
~~~
法正给刘璋写的信,他这个信不用看,水平很低,比诸葛亮差远了。你看诸葛亮隆中对,多清晰简练。法正得不得不,看的人烦。
我列举这个是想说,法正水平一般。中等考上。这个人刘备喜欢,不是他水平高,是他性格问题。
5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孙盛曰:夫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轨,故必以体行英邈,高义盖世,然后可以延视四海,振服群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靖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为衅首,安在其可宠先而有以感致者乎?若乃浮虚是崇,偷薄斯荣,则秉直仗义之士,将何以礼之?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臣松之以为郭隗非贤,犹以权计蒙宠,况文休名声夙著,天下谓之英伟,虽末年有瑕,而事不彰彻,若不加礼,何以释远近之惑乎?法正以靖方隗,未为不当,而盛以封墓式闾为难,何其迂哉!然则燕昭亦非,岂唯刘翁?至於友于不穆,失由子将,寻蒋济之论,知非文休之尤。盛又讥其受(任)非所,将谓仕於董卓。卓初秉政,显擢贤俊,受其策爵者森然皆是。文休为选官。在卓未至之前,后迁中丞,不为超越。以此为贬,则荀爽、陈纪之俦皆应摈弃於世矣。
~~~
这个事情后来争议很多的。简单说过程,就是有个叫许靖的,名士,当时还是蜀郡太守,官职很高,被围城时候要投降刘备,没有成功,刘璋也没杀他,主要还是这屄很有名。刘备很看不起这个人,什么人啊你,背叛主人,你或会说,那他怎么看得起法正呢?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法正的性格,法正是个真实的人,虽然不靠谱。一个是法正本来不得志,刘璋待他不怎么样,一个公司的职员可以背叛公司,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级别的,背叛公司,而且在明显已经不行的时候,人品问题了就。一个是,法正是开始就跟着刘备的。他一早投靠刘备了。
然后法正说,这个人得厚待,因为他名气大,虽然人很差,表示个礼贤下士。于是刘备就厚待了。
后人看这件事,一个是认为法正高明,一个是认为刘备迂腐。这种人你厚待,卖主求荣啊,那忠义之士怎么办啊?总之争论很大。瞎屄屄。
本质是什么呢?金州看,是法正原来受过许靖的恩,他要报恩。才如此拐弯抹角说。而刘备也不是糊涂人,是给法正个面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法正没有那么高明,刘备也没有那么迂腐,刘备不喜欢许靖这种人,厚待后也没见什么效果。这个许以前应该对法正好过,法正要报恩,才找个理由如此说,而刘备也知道法正要报恩,成全他了。刘备聪明,仁义不是他的特点,刘璋也很仁义,为什么法正就不喜欢,卖了他,刘备懂事,知道法正根本是为了报恩,事情又不大,成全了他,刘备大度,不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规则的人。英雄就是无规则。
6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孙盛曰: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於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国柄者哉?故颠颉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行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知~
~~~
让法正当蜀郡太守,外在的,内在的是谋主。出主意的。而法正怎么做的呢,一餐之德,睚眦之怨,都报。而且杀了几个人。这个人的性格你可见,很痛快,不是个善茬。你以前给他一顿饭的恩情,他都报答,你瞪他一眼,鄙视他,他都报仇。
人就给诸葛亮说了,说,法正这样,你得管管。诸葛亮说,大概意思是,法正功劳大,没有法正,刘备到不了今天,怎么能让法正自己不痛快呢。
诸葛亮的话说的好,跟个娘们一样,就如人说,你儿子行为不好,你得管管,娘说,我儿,我乐意,他想怎么怎么的,他高兴就行。这不讲理了。
所以后人有人认为诸葛亮做的不对。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像诸葛亮的风格啊。诸葛亮也喜欢法正。
难道刘备不知道法正这个性格吗?法正这人都不掩饰的,刘备当然知道法正会报恩报仇,但刘备还让他当蜀郡太守,特意给他权力,就是为了让他报恩报仇,刘备是支持的。而诸葛亮呢,明显也是支持的。而且提到,知道刘备雅爱法正。诸葛亮可不是个谄媚的人,他也是喜欢法正。
他们为什么都喜欢法正呢?法正这人其实和刘备和诸葛亮很多类似的,刘备诸葛亮都要脸,想做的不敢做,诸葛亮是正人君子,刘备是要为了大局。其实大家都想这么干,恩仇都报,不好意思,法正好意思。像刘备诸葛亮就没受过欺负?不可能,委屈大了,但发达了也不敢报仇,要表示自己高风亮节,法正不在乎这个,人生得痛快。你对我好的,欺负我的,我掌权了,都报了。
杀了几个人,都没处理他。你可见刘备诸葛亮多喜欢他。痛快人,真实的人。不靠谱的聪明人。
不是韩信那么装,当年胯下之辱的,你不报复还不行,还给个官当。太假了。如果韩信当年和法正一样快意恩仇,韩信应该后来不会死,当领导的就喜欢下属这么直接,尤其是英明的领导。放心啊。为什么法正为谋主,诸葛亮都一点不嫉妒的,一个是诸葛亮本来忠厚大度,一个是法正痛快不装,他毛病很明显,真实的人,诸葛亮也喜欢,放心。
7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臣松之以为蜀与汉中,其由脣齿也。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将计略未展,正先发之耳。夫听用嘉谋以成功业,霸王之主,谁不皆然?魏武以为人所教,亦岂劣哉!此盖耻恨之馀辞,非测实之当言也。主
~~~
这段没很大意思,就是法正建议刘备取汉中。曹操认为,刘备肯定想不到如此,这是人教他的。显示法正聪明。裴松之认为,那是曹操的装饰自己的话,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败给刘备了,刘备怎么会想不到取汉中呢。
不,这真是法正聪明的,这符合法正的性格,曹操懂得刘备,就如刘备懂得曹操,曹操都没想到刘备取汉中,刘备应该也没想到,诸葛亮都没想到,虽然这么明显,因为当时在刘备诸葛亮看来最主要的是,稳定内部,才获得四川。他们两个都是老政治家。但法正想到了,法正是个直率人,能看到问题本质。不要急着稳定内部了,先取汉中。
这个看似简单的策略,其实真只有法正能想到。这个人你看他出主意,都很险,但都是本质。他能排除所有一下子到本质。不考虑其他很多的。
曹操认为刘备会稳定一段,不会立刻攻占汉中,结果刘备听从法正的,立刻进攻。这是曹操想不到的,也是刘备想不到的。曹操能料想到刘备,甚至诸葛亮,但想不到法正,法正这个人因为直爽直接,常常看到本质,出人意料的。
现在你可以知道法正的功劳有多大,取蜀取汉中都立下大功,都是他的主意,这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根基。
8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主
~~~
刘备称王后,法正是尚书令,就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类似总理。很重视他了。法正死的早。刘备为他哭了好多天,这肯定不是装的。法正不得人喜爱,无德行,不用装样子为了让其他读书人好感,来投奔。而且多天,装也不用装那么久。他是真喜欢法正,唯一的知心。
刘备伐吴时候,诸葛亮说,如果法正在,一定能阻止刘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法正和刘备的关系比诸葛亮和刘备亲近多了。好友,说什么都听。
附带还有个例子,刘备和曹操打急了,在前线不走,人都不敢劝,弓箭能射到他的,结果法正也去,刘备说,法正你小心弓箭啊,你快避开。法正说,你都在这儿呢,何况我呢。刘备说,好吧,我和你都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刘备和法正的感情绝不是君臣那么简单,真亲近,刘备也聪明。理解他,这是一对真知音。
9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
三国志评价法正,认为他一下能看到成败关键,很有奇策,没有什么品德。不靠谱。如同魏国的程昱郭嘉。
我觉得只是说了一方面,而且不是关键的一方面,关键的一方面是,法正的独特,是性格。他直爽痛快的性格,这种性格让刘备和诸葛亮都很喜欢他。这个人早年郁郁不得志,最后畅意,可以说无敌的畅意,杀人都随便。也是幸运。也是巧了。如果跟着曹操和孙权,估计他也完了,曹操是奸诈,孙权是虚伪。都不会容忍他。他很幸运,碰到刘备,刘备大度,碰到诸葛亮,诸葛亮豁达,而且都历经过困苦,理解他,懂他,都喜欢他这么真实的人。他们也想这么干,没好意思,法正好意思这么快意恩仇。在那个虚伪的时代,任何时代虚伪都只主流,和谐,这么真实的人,而且聪明,痛快,很难得,让刘备和诸葛亮都喜欢。太不靠谱了。太可贵了。
金州2016/6/30。17.09
附,三国志蜀书七法正
龇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三辅决录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经,兼通谶纬,学无常师,名有高才。常幅巾见扶风守,守曰:“哀公虽不肖,犹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四时朝觐,若欲吏使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扶风守遂不敢以为吏。初,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观朝吏会。会者数百人,真於窗中闚其与父语。毕,问真“孰贤”?真曰:“曹掾胡广有公卿之量。”其后广果历九卿三公之位,世以服真之知人。前后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等美之,号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卒。正父衍,字季谋,司徒掾、廷尉左监。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於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原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古
】“郑度说璋曰:华阳国志曰:度,广汉人,为州从事。“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计。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损身於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於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闇策薄,精诚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馀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邈道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馀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覆,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知
拍辏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孙盛曰:夫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轨,故必以体行英邈,高义盖世,然后可以延视四海,振服群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靖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为衅首,安在其可宠先而有以感致者乎?若乃浮虚是崇,偷薄斯荣,则秉直仗义之士,将何以礼之?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臣松之以为郭隗非贤,犹以权计蒙宠,况文休名声夙著,天下谓之英伟,虽末年有瑕,而事不彰彻,若不加礼,何以释远近之惑乎?法正以靖方隗,未为不当,而盛以封墓式闾为难,何其迂哉!然则燕昭亦非,岂唯刘翁?至於友于不穆,失由子将,寻蒋济之论,知非文休之尤。盛又讥其受(任)非所,将谓仕於董卓。卓初秉政,显擢贤俊,受其策爵者森然皆是。文休为选官。在卓未至之前,后迁中丞,不为超越。以此为贬,则荀爽、陈纪之俦皆应摈弃於世矣。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孙盛曰: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於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国柄者哉?故颠颉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行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知
先主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臣松之以为蜀与汉中,其由脣齿也。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将计略未展,正先发之耳。夫听用嘉谋以成功业,霸王之主,谁不皆然?魏武以为人所教,亦岂劣哉!此盖耻恨之馀辞,非测实之当言也。主
尚书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主
寄保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