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是中国北方常见的面食,它外焦里嫩,香脆可口,深受大家欢迎。
我出生的时候虽说躲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但小的时候,食品供应仍是匮乏的。苞谷面、黑面、糜子面也是我们家餐桌上的常客。不知几岁起知道了一种叫烧饼的面食,自从吃过之后,一下子便爱上了它。记得当时一个烧饼是8分钱,二两粮票,今天看来很便宜,但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的。上高中时,学校里面有一家卖烧饼的,烧饼是椭圆形的,上面有芝麻。咬一口,一股白气伴随着烧饼的香味在口边升腾,舌中的味蕾瞬间捕捉到了美味的信号,从舌尖传递到了肢体的末梢,口、舌、胃、人,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知从何时起,爱吃的中国人发明了“菜夹馍”(也许是受到肉夹馍的启发),一时间“菜夹馍”风靡了北方的大街小巷。“菜夹馍”的内容很丰富,土豆、白菜、海带丝、豆腐丝、咸菜、鸡蛋等。我曾在西安的小巷子中发现“菜夹馍”的菜品多达20种,可以说,什么菜都能夹。现在随着小食品的发展,袋装的辣条子、笋片等也开始夹入馍中。对许多人来讲,早上起来,就算时间再紧,买一个“菜夹馍”喝一杯豆浆却是必需的。我想“菜夹馍”之所以风行和它的便捷是分不开的,另外烧饼里夹了很多菜,人的养分供给也是可以保证的,故而“菜夹馍”成为很多人的最爱。
我们单位旁边的铜川市二号信箱有一个不大的小吃一条街,有饸饹、包子、油条、豆浆、油酥饼、凉皮、豆腐脑、胡辣汤、烧饼等小吃。别看这里小,地方背,却有很多出租车司机和不在附近居住的人专程来这里吃早餐。这里的小吃不仅味道好,价格还便宜,故而深受欢迎。许多在这里上过学的学生,毕业后还经常回来吃小吃,不仅仅是吃回忆,更是吃一种情怀。对于我来说,我是“菜夹馍”的忠实粉丝,平时有机会就会去买。去年有一个同事,他每天上班时都要经过那里的烧饼摊,于是我就让他帮我捎“菜夹馍”,这一捎就是一年,除了周末休息,风雨无阻。有同事问我,你也吃不烦。我说,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吃烦。
其实,对于“菜夹馍”的钟爱不是我一人。每天早上上班时,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还是吃“菜夹馍”的人多。我的舅舅是北方人,他当兵走南闯北,跑过很多地方,30多岁时落脚到浙江宁波,可以说他在南方待的时间比北方多。就在前几年,近80岁高龄的他第一次吃菜夹馍,一下就喜欢上了,那天竟一口气吃了两个。一个人对饮食的偏爱,也许因为小时候吃不到某个喜欢的食品,或者是吃不够;也许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吃某个食品,身体受不了。像四川潮湿,人们就喜欢吃麻辣食品。再就是小的时候,经常吃妈妈做的食品,于是便爱上了被称为“妈妈的味道”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面食,米饭,曾经是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主要区分方法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界限日益模糊。面条也罢,米饭也罢,它都用“筷子”这个很“中国风”的餐具送到了中国人的胃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
(作者系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教师)
-------------2016年6月17日《铜川日报》第7版
校园文学 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