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一片汪洋都不见——新眼光解读《浪淘沙·北戴河》

$
0
0

    毛主席是诗词“大家”,一生写出的诗词作品颇多,也不乏文学精品。其中,创作于1954年夏的《浪淘沙·北戴河》便算一首好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一月号。

     众所周知,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于今也成为一个标志性景点及耐人寻味的“象征”。这犹如清朝时期的“木兰狩猎”抑或是“承德避暑”,都是具有历史经典意义并影响着一个时代中历代的某种进程,乃至民众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立于当代的浪潮边,再来解读一下该词,或许都有一点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半个月后再读,更具韵味。

 

    全词为: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大雨落幽燕”开门见山点出了毛主席当时所处地方的天气情况,也隐含了他老人家当时的某种心境,是波澜起伏的,是壮怀激烈的,而这些,他已稳坐钓鱼船并习以为常了。“雨”是从天而降的自然现象,是从天下到人间的,具有“天下”之意,这么大的一个“天下”落到了北方的幽州、燕赵之地是历史的选择,对历史深有研究的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到了“革命不成功”的一个陕西籍历史人物,那就是也曾经坐过紫禁城金銮殿的闯王李自成,但他终究坐不了江山、治不了天下,但李自成的成败经历始终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读史者要研究,治国者更要研究。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才有了姚雪垠著《李自成》的创作冲动,遗憾的是,姚雪垠和李自成一样,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由于创作思路的太过涣散,姚雪垠至死都未能将《李自成》全篇完稿,你说邪门不邪门!

    而词中“此时此刻”的毛主席或许明白,陕西在历史上是“龙兴之地”,和安徽一样,有朝一日从这片热土上诞生一个“皇帝”出来也是历史注定的某种选择,就如眼前这一场落在幽燕大地上的“大雨”。

 

   “白浪滔天”,如此天气条件下,渤海湾的海景自然是汹涌澎湃的,源源不断的海潮纷至沓来,蔚为大观,这又是历史的必然!1954年的中国“古老而新颖”着,各种各样的暗流还是存在着的,因此,正本清源尤其重要,这是时代的潮流,不容逆势飞扬。

    “秦皇岛外打鱼船”意外地描写出不好天气情况下的海湾景象,不但有雨、浪等自然景物,还有“人”这个元素在大自然环境里“融合进去”。这样的情景,还有捕鱼的船只出没,既令人意外又不出意料,其中的辛酸情怀其实是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现代翻版,捕鱼的人不是吃鱼的人,吃鱼的人绝非捕鱼的人,古今皆同!张开一张大网,在江中捕获也好,在海里捕获亦罢,都是需要“厚德载物”的,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毛主席从打鱼船的身上感悟到的,何止这些!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船在海浪中颠簸不已,有时被一片冲天而来的汪洋巨浪遮挡住了,毛主席就看不见了,巨浪过后,已不知道船已往哪个方向去了。这是毛主席的“困惑”,也或许是某种预见。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以后要怎么干,我们将看不到了,但有时的争夺往往的结局总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往事越千年”是借古讽今的春秋传统笔法。千年往事可以是唐宋,可以是南北朝,可以是东西晋,更可以是八百年江山永固的周朝。周文王闻凤鸣岐山而兴,开创一派基业,周武王传承开拓,传檄而定天下,这些“往事”其实都在历史的道路上一遍又一遍地“重演”,犹如陈慧娴歌词唱到的一样“将当天火般的吻再演一次”。

    “魏武挥鞭”展现的是曹操的历史风采,鞭指处、强敌湮灭;鞭挥时,克敌制胜。他,既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又自己可决胜于千里之外,善军事,又擅文学,可谓文武全才、千古难觅,这点,也是毛主席所欣赏的“帝王特质”,因此,他是客观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也有恰当的评价。每个人应该都如此,对待每一个人都必须客观公正,才能经得起历史及良心的考验。

    “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便是曹操的文采风流,同样也是展望大海,曹操写出了《观沧海》的著名诗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为建安12年。当时,其刚获得乌桓之胜,袁绍基本剿灭,他已志得意满。放眼张望,高处虽寒,但江山丽景如画,历历在目,其统治全华之心已从“歌以咏志”里呼之欲出了;千里云山在望,万顷海涛入怀,一切都将留住,留于历史的记忆里。

 

    “萧瑟秋风今又是”,这或许是毛主席心中之最痛的“痛点”,接班人的问题在毛岸英不幸牺牲之后就如魔靥随身般一直困扰着他,直到他的逝世。这或许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毛家的宿命吧。之后的每个秋天,都是接班换班的历史时刻,从此就这样传承下来了。秋风秋雨愁煞人啊,何止毛主席。

     因此,秋天在诗人的笔下是“凄美”的,凄就是“七”,这个佛教的玄机数字可概括了人间的万物矣。

    “换了人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有以平常心去看待这人间的一切“万象更新”,才能获得心境的平衡及心灵的慰藉。毛主席当时的矛盾心境可想而知,这是后人品读该词作的最微妙之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