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风明月无人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转载]毕业生首选二线城市别只是“希望”

$
0
0

据智联招聘29日发布的《2015大学生就业力诊断报告》显示,面对一线城市“厮杀”惨烈的市场行情,六成大学毕业生首选二线城市就业,这些城市相比一线城市没有那么高的生活成本,收入也略高于三四线城市。(3月30日《北京日报》)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驱动。一线城市不过就北上广深,也不可能将天下之才尽揽入其中。因此,对于城市来说,对于个体来说,能够明确的选择二线城市作为就业城市,值得认可,也值得鼓励。

不过,看来这一数据,笔者联想到的是,2015年,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其次有25.5%的学生愿意去地级市工作,然后才是14.0%的学生想去直辖市。这个数据和本次公布的数据异曲同工,都显示了毕业生去二线城市工作的愿望。但愿望和希望却和是否能够落实却有着很大差别。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身边有太多的人,寄希望在二线城市生活,但最终工作一段时间后,不是选择去一线城市,就是决定回到三四县城市的老家。所为者何?这恰恰是当年“留在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的共同原因。在多数二线城市,房价仍然很高,多数二线城市对户口落户仍然限制,尤其是,二线城市多是国有企业,没有关系的人还真不好找工作。更何况,就算有能力找到了一个好工作,但二线城市往往人际关系复杂,存在着各种官僚习气,个人的想单纯的好好工作,似乎仍成问题。

随着生活和工作理念的变革,以及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年轻人越来越看重职业发展机会,不再看重“工作稳定”,发展迅速的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也成为毕业生们求职的新宠。报告也显示,毕业生最看重的前三项指标为“晋升机会”“同事关系”“培训机会”,最不看重的是“他人认可”“管理他人”和“工作稳定”。不难看出,毕业生更多关注自身发展与和谐关系,对于“铁饭碗”并不十分看重。

这一调查实际上就是给各个地方一个提醒,那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希望留在二线城市的毕业生能够扎下根。总结起来,一者,积极改变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提供平等的竞争空间;二者,为大学生扎根提供好各类的服务,比如进一步取消落户限时,改善人才关系模式,让人员流动更通畅。三者,积极出台相关规定,为大学生创业,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各种便利的孵化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才自然会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再到三四线城市不断回流,这一趋势,是经济发展的指标,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夯实各类制度,保障这一流动的顺畅,是各地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

银川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