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江苏宜兴,碧波万顷,将这块风水宝地,千秋滋养;古老荆溪,文脉悠长,在这座江南水城,处处流淌。宜兴水多,东临太湖,内有三氿,及众多的河流,织成一张银白色的水网。有河必有桥,于是,画溪桥、鲸塘桥、扶风桥、蛟桥等一座座省市级文保单位的桥梁,优雅地坐落在这个美丽的水乡。因此,更有一副副名胜古联,在这座文化名城中,散发着一阵阵古朴、典雅的历史幽香。
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
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
一幅画图,在画溪桥旁嫣然开放,这是流传甚广的古阳羡十景之一“画溪花浪”。一条从湖父到汤渡的荆溪河,将陶都闻名的紫砂青瓷,源源不断载向远方。这里繁花似锦,柳絮飞扬;这里波光月影,罨花开浪,也构成了一幅罨画溪的美丽风光。远望,群峰叠翠,薄雾清岚,倍加灵秀漂亮;近看,浦船成队,白帆片片,一派繁荣兴旺。
左墨峰,右烟岭,积翠千寻排两岸;
南桃溪,北濑水,长虹一道跨中流。
一顶桥,跨越在宽阔的鲸塘河上。左方离墨山,右侧为烟山,积翠千寻,两岸倍有风光。南方是有名的古桃溪,北面为清幽的濑溪水,一道美丽长虹,高高架在清波荡漾的水中央。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的鲸塘桥,以全长五十二米,高四点六米的体态,以结构严密,造型美观的三孔风貌,别致地立在宜兴的西乡。这里青峰倒映,倩影成行;这里长虹飞架,三圆吉祥。这样美丽的画卷,这样清秀的画面,怎么不令人心潮激荡?
分水墩,墩分水,墩分两路水;
扶风桥,桥扶风,桥扶四面风。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扶风桥,更有文化的积淀与时代的沧桑。改建的石桥,也是有乡宦周延儒捐银而建,他曾为明代礼部右侍郎。现在,宜兴的文化中心,有他高高的牌坊。这副别出心裁的巧联,将分水墩“墩分两路水”的水文景象,巧妙地结合在“桥扶四面风”的扶风桥上。扶风之桥,扶出万种风情;扶风之联,构成千古绝唱。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妙墨尚留苏学士;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
提起宜兴的桥,不能不提阳羡第一人物周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让宜兴美名远扬;也因为“周处斩蛟”的典故,宜兴人将长桥更名为蛟桥,且有大学士苏东坡将“晋周孝侯斩蛟之桥”的妙墨,永刻在蛟桥桥身上。一座古桥,一手牵着大学士,一头连着晋将军,这样的桥联,怎么会不闻名、怎么会没有声望?蛟桥夜月早排在古阳羡十景前列。如今,这座移建在西氿口之蛟桥,依然如大学士《前赤壁赋》中的语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让百万阳羡子民时时荣耀、久久仰望。
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
重看明月,印东流氿水,万派朝宗。
这是刻在蛟桥桥西的另一副联,可作为引申且光彩今天的文章。宜兴的桥,很多,千秋巩固;宜兴的月,很圆,万派朝宗;宜兴的联,很美,永远流芳。
-----------中国楹联报2016年03月18日 > 总第1236期
> 第二版 > 新闻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