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
——吳泓書法作品選序
吳泓是我的同窗,而在卸嗤爸校覀冞是多年的書藝同道。在校時,曾一起練書習字,觀摩展覽;畢業後,一直保持相同的興趣,時相過從,共享切磋之樂。面對散溢着墨香的吳泓書法作品集,除了對編者的搜集之功無任感佩,最打動我的還是吳泓對于書道的長期浸染和他的書藝之美。在現代社會,書法早已是專門家的藝事,像吳泓這樣,將書法融入事業、融入人生,渾然難分者,實屬難得。
書畫是我們學生時代校園裏最普遍的藝術活動,我們都愛好書法,吳泓功底好,臨摹功夫深。除了顔柳楷書、二王行草,臨習時間最長的是宋代米芾的《墨迹三種》、《苕溪詩蜀素帖》和明代唐寅的《落花詩册》,两家的精粹篇章,不知臨習了多少遍。米芾筆勢飛動的“夢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樓”大字,唐寅圓轉妍美的《落花詩》行楷,在吳泓的筆下得以惟妙惟肖的呈現。本書中褚本《蘭亭》前的米芾跋文,堪爲吳臨米書的典型作品,十分珍貴。吳泓後來的書法創作,濃重的書卷氣得益于唐寅,一波三折的跌宕則來自於米芾。
那時候,我們持之以恒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展覽,最常去的是長江路的江蘇美術館和中山門的南京博物院,有展必看。當時南京最受推崇的書家是林散之、蕭嫻、武中奇、費新我,又以武中奇、費新我在民間的影響最大。吳泓長于臨摹,寫武像武,寫費似費,但他幷不欣賞武字,而對他的蘇州同鄉費氏的左筆書法情有獨鍾。費新我書法的抑揚頓挫、章法奇崛,給了吳泓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他書法結體的張力,與費氏左筆確是神脉可尋。吳泓臨習過小篆、石鼓,于篆刻初學鄧散木,兼習二吳(吳讓之、吳昌碩),心摹手追,渾然一體,本書所收吳泓早年篆刻作品中,不少都有明顯的鄧氏風格,結體奇崛,而又不失二吳的圓融秀雅。
給吳泓書法影響最大最深,也是他汲取最多的,是胡小石先生和侯鏡昶老師的書法。侯老師是他學位論文的指導老師,當時大家選擇學位論文題目,大多在語言文學等主課範圍,指導老師也都是我們的任課老師。只有吳泓選擇了書學,研究古代書法理論的經典——唐人孫過庭的《書譜》和宋人姜夔的《續書譜》,書學大家侯鏡昶先生被指定爲他的指導老師。侯老師是胡小石先生的高足,著名書法家,不但以書法知名,更以書論享譽學界。侯老師給吳泓寫的橫幅,“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很長時間都挂在吳泓中粮廣場早先的辦公室和家裏的書房。本書所收吳泓近年書法作品中,尤以戊子年(二〇〇八)所書,用筆向背有度,布局顧盼生風,最具胡、侯二先生書法的精髓,是吳泓書法的精品之作。
當時南大有一個師生共同參加的書畫研究會,侯老師擔任會長,還每年舉辦“春天書畫展”。記得我們就曾在圖書館老館觀摩過著名畫家亞明的現場作畫,有兩次較大的書畫展給我印象最深,一是八十周年校慶書畫展,一次是在馬鞍山采石磯的展覽,我們都有作品入選。在研究會,我們只是剛剛入門的初學者,高年級學長中書家成群,七八級的周同科,侯老師的弟子叢文俊,還有後來從北大分配到南大圖書館工作的華人德,都有很高的書法造詣,是我們心儀的榜樣。本書中吳泓大學時代的書法習作,不少就是爲那些校內外展覽所書,無論是褚本《蘭亭》長卷,還是行書、隸書立軸,可以見出吳泓的臨習之勤,也讓我們藉此重溫那八十年代所獨有的清新銳意的風神。
古人云:“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除了興趣與功力二者,最爲人所重的是精神與藝術的會通,即所謂“字如其人”和“人如其字”,吳泓對事物超出尋常的感知力,對古典元素的熱愛,以及追求完美的個性,都與他的書法藝術積累和素質養成有着密切的關聯。書法,無論內容,還是形式,莫不是書家學養與心性的展示,個性與心靈的寫照。如果說,吳泓的早期臨習之作,體現出他的謹嚴,那麽,近年的創作作品,則更多地顯示出他的率真。但以吳泓對古代美術長期的浸淫和研習,即使偶一爲之的率意之作,也全然沒有時下的嬌柔與野俗,無論是大幅之題辭,還是贈友之小品,都不簡單拘守方正平直,而瀟灑縱橫,充溢着一種滲透其中的文人氣韻。心手相應,而意在筆先,貫通全篇,遠遠超出了早年步履古人的境界。
在繁忙的工作之暇,吳泓筆耕不輟,進而成爲一種思想和意志的優雅的表達方式。“詩爲心聲,書爲心畫”,可以說是本書所收劉江、吳泓詩書合璧作品最恰當的寫照,融入其中的是文化創業者的理想和精神。這一點在劉江兄的序文中有深情而詩意的表述,毋庸我費辭,但我相信,心聲心畫總是真,大家重讀這些詩書合璧之作,一定會有與我相同的感受。古訓所謂“游於藝”而“志於道”,是吳泓書法的藝術品格,也是吳泓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不妨說,吳泓的書法作品,是一個純粹的人留給這個世界的最純粹的紀念。
是爲序。徐俊,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