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世的判断
使用两种方法来判断秦可卿的身世。
1.排除法
我们先把秦可卿所有可能的身世一一列举出来,总共有如下四种可能:
(1)不是从养生堂抱养的,那是作者的虚写,生父是亲王级别的人物;
(2)不是从养生堂抱养的,那是作者的虚写,没有背景;
(3)是从养生堂抱养的,没有背景;
(4)是从养生堂抱养的,生父是亲王级别的人物。
再看一下薛蟠送樯木事件。贾政曾说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这说明此木非常人可享,而作为木板的所有者,薛蟠比贾政更加清楚该木板是怎么一回事,而薛蟠主动向贾珍表示要把该木板送给他去做棺材,假设秦可卿没有背景,那么薛蟠这一举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趁着贾珍悲伤过度、大脑短路之际,给他挖一个大大的深深的坑让其往下跳,坏掉贾珍。但是通过小说的描写可以看出薛蟠是真诚的,没有丝毫要坏掉贾珍的意思。要解决这里出现的矛盾就只能否决掉“秦可卿没有背景”的说法。所以(2)和(3)号情况可以排除掉。那么(1)号情况又如何解释贾政所说的话呢?所以(1) 号情况可以排除掉,那么秦可卿的身世就是(4) 号情况了。
2.递推法
首先看一下薛、贾二人对这副樯木板的认知问题。
(1)贾政突然一本正经说的那句话是错的,是句废话。根据作者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不可能是这样。
(2)从薛蟠的表述来看,他知道这副板子的产地、名称、使用背景和质量,而这些连贾政都不知道,这说明他比贾政更清楚这副板子。只不过“樯木”二字前面修饰词字数过多,薛蟠给忘了,这一点符合薛蟠。薛蟠所说的“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的话言外之意就是:这不是一般的板子,出多少钱也买不来,想得到这副板子不单单是钱的事。综上,薛蟠是知道这副板子“非常人可享”的。
薛、贾二人既然都知道这副木板“非常人可享”,但是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个认为有资格用,一个认为没有资格用。这说明两人站在相反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同一个秦可卿,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够神秘)!她的出身既高贵又低贱。那么只有情况(4)符合。
薛、贾二人的想法如下:薛蟠认为,秦可卿是亲王的女儿,因此使用这副木板是够资格的;而贾政却认为,秦可卿虽是亲王的亲生女儿,但从法理角度上来看,她已不再是亲王的女儿而是秦业的女儿,因此没有资格使用这副木板。
而从薛、贾二人都知道秦可卿身世来看,那位亲王知道秦可卿是被秦业抱养的。
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整体骨架应如下:亲王生下秦可卿后,由于某种原因把她送到了养生堂,并指派秦业抱养。而部分皇亲国戚和贾家高中层还知道秦可卿的身世(扔掉孩子应该通过宗人府注册吧)。
有了这个骨架,下面就循序渐进地添一下“肉”。
二、细节的推断
某亲王生下秦可卿,但是由于某种迫不得已的原因,确是把她送到了养生堂,而这位亲王非常喜爱这个女儿,不愿就此断绝联系,在物色人选之时看上了秦业,因为秦业是个清官,人品应该也好,他家的环境适合秦可卿的成长,而年近五旬的秦业并无子嗣,又适合抱养。但是单单抱养一个女孩势必会引起秦业左邻右舍的怀疑,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了掩人耳目,就又抱了个男孩。秦可卿虽在秦业家,却得到了亲王很好的照顾与培养(秦业是个清官,有不索取亲王所给多余之财的可能,因此仍然清贫),所以秦可卿才具有贵族气质和其托梦所展现出的超凡见解。后来贾家通过某种渠道得知了秦可卿的身世,为了拉近与这位亲王的关系于是连了姻(不会通过亲王而直接通过秦业)。后来在天香楼上,瑞珠和宝珠二人无意之中听到了关于秦可卿身世的话,而此时他二人的奸情又被贾家一重量级人物撞见,导致秦可卿羞愧自尽。那么为什么作者让两个丫鬟知道秦可卿之死的内情,而却只死了一个呢?如果这位亲王要想暗中调查秦可卿之死的内情,突破口只能在宝珠一个人身上!相信作者对于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会有所不甘,80回后会通过这位亲王之口提及“天香楼”、宝珠这个人以及秦可卿的身世,对这些事情略有隐晦地表述,这符合作者“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作特点。亲王最终通过宝珠知道了秦可卿之死的内情,又由于这种事情不好对外宣扬,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从法理上讲,秦可卿已不再是其女,因此无法控告,所以只能隐忍不发,但是仇恨就此结下,这位亲王从此严密监视贾府,搜集贾府各种罪证(秦可卿死前不会这样做)。元春死后,可能会在某一关键时刻重重弹劾了贾家一把(落井下石)。此事便是贾家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生父的推断
纵观整部《红楼梦》,亲王级别的只有两人,义忠亲王老千岁和忠顺亲王。
1.义忠亲王老千岁。不太可能。如果他是废太子,秦可卿是偷偷运出来的,此必是极其保密之事,可是从秦可卿葬礼来看,至少皇帝是知道秦可卿真实身世的,否则怎会派内相戴权去呢。而偷运更是极其冒险之事,为了一个女孩不值得,因此很难成立;如果他是普通的亲王,但“坏了事”后很多年都没有再要那副板子,估计其政治前途也该结束了,因此不太可能。
2.忠顺亲王。很有可能!通过作者前80回对其的伏笔可以判断,忠顺亲王是导致贾家最后走向灭亡的重要人物,通过第33回忠顺亲王的长史官竟然知道宝玉红汗巾子的事就证明了他的确在监视贾家。而秦可卿之死是宁国府的贾珍一手造成的,这正巧符合“造衅开端实在宁”、“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3.其他亲王。有可能。也许作者原稿80回后会再提及一位亲王,可惜我们看不到了,所以姑且认为没有吧。
四、被弃的原因
忠顺亲王把秦可卿送到养生堂这个迫不得已的做法,从大的方向来讲,有外在的政治因素和内在的家庭因素两种。
1.外在的政治因素。
忠顺亲王处在十分危险的政治环境之中,自身难保,为了让这个孩子脱离险境,送到了养生堂。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情况不可能。如果是其他政治情况,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养生堂。
2.内在的家庭因素
(1)养不起。(不可能)
(2)孩子有先天性残疾。(不对)
(3)某些封建迷信原因。可能性小,因为没有必要非得通过养生堂转个手。
(4)生母问题。很有可能。如果秦可卿的生母、忠顺亲王和王妃之间的情况类似于尤二姐、贾琏和王熙凤之间的情况就很有可能了。即其生母是忠顺亲王偷娶的妾,生下秦可卿后被王妃发现,忠顺亲王迫于王妃的压力没有办法才把秦可卿送到养生堂用以蒙蔽王妃(宗人府可以出孩子被扔掉的证明)。又因王妃足不出户、与外界联系很少等原因,一些皇亲国戚和贾家高中层知道秦可卿的身世而王妃却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更为合理的情况。
五、其他
1.在秦可卿发丧之时,其弟秦钟却在水月庵与智能儿快乐去了,这说明秦钟
对其姐姐的感情是冷淡的,为什么?
虽然小说中没有写明原因,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一下:
先看看秦可卿和秦钟在秦家的地位,秦可卿是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秦钟是秦业亲生儿子,与秦钟相比,地位相去甚远;再看看二人受教育情况,仔细对比后会发现,与秦可卿相比,受教育程度秦钟比不上,这很蹊跷。为什么秦业花这么大力气培养秦可卿呢?有这个必要吗?因此单从教育方面说,二人受到的待遇是不公的,相信在其他方面也会是这样。所以这也说明了秦可卿有着不一般的背景。
根据本文的论断可知:秦可卿的教育是忠顺亲王给的,秦钟的教育是秦业给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相信秦可卿卧室里的那些东西也是这位亲王给的。对于秦钟而言他当然会想:大人们对我太不公平,好的东西都给了姐姐,而我的都是普通东西。因此对秦可卿很是嫉妒。所以对秦可卿感情冷淡也就很正常了。
2.第33回,当贾政得知忠顺亲王府的长史官来了时却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这是不是能够说明秦可卿的生父不是忠顺亲王,推断有问题呢?
从秦可卿的死到该回目所发生的故事,时隔一年半左右。试看如下场景:你和我是大学同学,关系也不错,毕业前夕由于某种原因我和你断交了,一年半没有任何联系,某一天突然有人对你说,我要找你,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他来往,为什么今日找我?”
而后来贾政也的确害了怕,对宝玉说了句“如今祸及于我”的话,原因不言自明。
3.秦可卿既然是亲王的女儿,贾珍为什么敢染指呢?
当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欲望之时,往往不会往坏处而往好处想,对于贾珍这种人更是如此,所以贾珍在与秦可卿做苟且之事时他往往会想:从法理上讲,你不再是亲王之女,而是秦业通过正当手续所抱养的女儿,因此贾珍才会肆无忌惮。
焦大敢醉骂秦可卿,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还可认为作为仆人的焦大并不知道秦可卿真实的出身。
4.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十二个女儿,前80回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可卿一人死了呢?而且死得那么早呢?作者在她身上花费的笔墨不多,为什么能够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呢?
这肯定是作者有意为之。试想,如果秦可卿在80或者90多回死的话,这位亲王就没有足够时间搜集贾家罪证,作者也没有足够多的回目作为缓冲,从而会使读者产生很突然的感觉;如果秦可卿早早地就死了,情况就会相反。
秦可卿的死掘开了贾家坟墓的第一抔土,埋下了一个重大的隐患,作者在此打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可见她的死非同小可,这个人太关键了!这就是作者在其身上花费不多的笔墨却可以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原因。
5.为什么皇帝派内相戴权参加秦可卿的葬礼却没有给官职呢?
皇帝派人参加葬礼,仅仅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但是如果皇帝亲自下诏给官职那就不同了,是个实质性问题,无论什么官职都是实实在在的、很明白地放在那里。因为秦可卿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皇帝不能不有所表示,但又不能过了头,拿捏必须准确、到位,因此才这么做。
6.秦可卿的病为什么来得如此突然呢?
秦可卿的病显然是由心理压力造成的,那么压力来自何处呢?是担心被尤氏知道吗?焦大的醉骂,尤氏是听见了的,所以尤氏是知道的,甚至是早就知道了。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尤氏知道了之后并没有把秦可卿怎么样,那她担心什么呢?秦可卿所担心的是:随着她和贾珍二人那种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么此事最终必定会被某一个人知道,而又因为这个人对她的评价最高、在贾府地位又是最高(作者的这两个“最高”可不是巧合),所以一旦此人知道该事情,秦可卿还有何面目去见这个人呢?而这个人就是贾母。
通过第十一回尤氏对王夫人所说的话可知,秦可卿在见到贾母后的几天之内就得病了。相信在此期间内,贾珍又要与秦可卿做那种事,而秦可卿再次以贾母为由劝其收手,但是贾珍仍然我行我素,这使得秦可卿心理防线最终崩溃,导致其突然生了病。
7.是谁在天香楼撞破了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奸情?
分析这种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于秦可卿死前与死后,谁对秦可卿态度转变最大。
秦可卿死之前,贾母对其评价是: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而当秦可卿死后,在她丧事的前前后后我们甚至都能见到贾蓉的影子,但是却丝毫不见贾母的影子。作者并未交代此时贾母身体抱恙,并且这个丧事前后算来好几十天。而当宝玉要去宁国府时,贾母还不让他立刻就去,所谓的理由是“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和“夜里风大”,但是最终宝玉还是去了,这样给读者的感觉就好像贾母说的那句话是没有用的废话,作者会写这样的废话吗?如果是出于关心,在小说其他地方关于此方面的描述已经够多了,读者早就知道了,没有必要在此处插这么一笔。这里的“不干净”语意双关,这正是贾母对死后(“才咽气的人”)的秦可卿的评价,所以贾母说的不是废话。综上可以看出贾母对秦可卿态度的转变实在太大!所以这个人确是贾母无疑了。而贾母这种级别的人不知道秦、贾二人那种事,想想也是正常的。但是贾母突然深夜造访宁国府而贾珍却不知道,其中必有隐情。焦大的醉骂,尤氏是听见了的,所以她肯定知道贾珍和秦可卿那种事,而她却对此事隐忍不发,可见尤氏是奈何不了贾、秦二人的,因为尤氏并不是王熙凤,所以要彻底解决此问题,最通用的方法就是让贾府一位大于自己的重量级人物知道,而且最好是捉奸在床,让这个人替自己做主。贾敬不问世事,一心只想飞升;贾政、王夫人等辈不太适合教育贾珍,贾珍也不会当回事。只有贾母最适合。所以当尤氏得知或者说是怀疑贾、秦二人在天香楼做那种事情时,有意将贾母请来并引到天香楼,而当贾母撞见此事时,把老太太气得马上打道回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有评语曾指出“遗簪”的剧情,可见当时此二人极其狼狈。而贾、秦二人的那种事在宁国府几乎人所共知,他们二人内心也会清楚尤氏也应该知道那种事,如果只尤氏一人撞见他们的奸情,也就是吃惊而已,因为贾珍并不惧怕尤氏。只有当被贾府重量级的、能够让他们二人最为担心的、害怕的人物撞见,才会如此,而贾母就很适合扮演这一角色。此事过后,贾珍和尤氏肯定会爆发冲突,这就是秦可卿死后尤氏托病不出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