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
两岸都该感谢的中国名将
11月28日,国民党将军孙立人的旧属、亲友等在台湾佛光山台北道场举办孙立人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等均出席此次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孙立人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战功显赫。尤其是 1942 年 4月,孙立人率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区与盟军并肩奋战,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解救英军 7000 余人。
而早年来台时曾受孙立人将军照顾的星云法师则表示,孙立人对中华民族贡献很大,两岸中国人都应感谢他
程真 蒋子文 / 文
立志从军
1900 年,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一个书香世家。1914 年,他以安徽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当年和他一同进入清华的少年,还有闻一多、梁实秋、吴文藻、吴国桢、梁思成等日后知名人物。
两年后,孙立人经考试获得赴美公费留学资格,被录取至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孙立人本试图报考军事,但和父亲谈起这个愿望时,他父亲孙熙泽认为他小时身体底子薄,只适合学医,根本不同意他学军事。孝顺的孙立人拗不过,只得屈服。1925 年 6月,孙立人从普渡大学毕业,获得工程学士学位。这时他从军的热情再度爆发并再也压抑不住:通过中国政府保送,他进入有“南方西点”之称的美国弗吉利亚军事学院。军校承认孙立人在普渡大学取得的学分,所以他入校即直接读三年级,并于 1927 年夏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弗吉利亚军事学院给孙立人的毕业评语是 :禀赋优异,超越同侪。他不多言,但仁慈温顺,尊敬长官,对人诚实友善……有男儿志气,肯负一切责任,我们坚信他将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人。
弗吉利亚军事学院对孙立人的这一评价,十几年后即在缅甸的战火硝烟中得到证明。
仁安羌一役,展现出了孙立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之登上了抗战军事的核心舞台
染血淞沪
美国学成之后,孙立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归国,并在一番历练之后迎来了他轰轰烈烈的军事生涯。孙立人虽曾先后投奔长沙骑兵团、中央党务学校、陆军教导队、宪警教导总队、海陆空三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等军事单位,最终他选择了参与组建税警总团,并被任命为特科兵团(后改为第四团)上校团长。
孙立人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练兵。高强度、周而复始的训练,让官兵们叫苦不迭,但孙立人也同官兵日夜同行,吃同样的苦,走同样的路。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将军和这样的训练,税警总团第四团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淞沪会战中敢于攻坚,打出气势,重创日军。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登陆上海,艰苦卓绝的淞沪会战爆发。9月 28 日,税警总团被调往上海参战,负责守卫蕰藻浜、大场和苏州河南岸。大场战斗后,孙立人因战绩突出被擢升为第二支队司令,指挥四、五、六三个团。在孙立人的有力指挥和第二支队的坚守下,日军被阻挡在苏州河北岸一个多月不得前进。
11 月 3 日拂晓,日军大举偷渡苏州河,孙立人部激战 8 小时将日军赶回,但日军趁机架设的浮桥未遭到破坏,随时可以再次渡河。当晚,孙立人带人趁夜色欲破坏浮桥,不想被日军发觉并遭猛烈炮火袭击,全身被炸伤 13处,奄奄一息,昏迷三昼夜。
孙立人被抢救了过来。1938 年2 月,孙立人虽然才能下床艰难行走,但仍执意返回内地。他向往前线。
03.史迪威(中)、孙立人、廖耀湘(右)在缅北前线商讨军情。
仁安羌大捷
孙立人的下一个前线,就是他和新一军立下不世功勋的中国远征军印缅战场。
开赴缅甸之前,孙立人先后在长沙和贵州都匀展开了他的第二次大练兵。
有了第一次练兵的经验,都匀练兵的体系设计更为完备科学,实施政治教育,灌输爱国思想,孙立人还提炼军歌中的“义、勇、忠、诚”作为军训 ;突出山地、森林作战和武装泅渡训练。后续的战场实践证明,孙立人此次练兵思想和方式的革新,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
就在练兵初成此时,国民政府正在调派入缅远征军,但兵力不够,又无法再从前线抽调其他部队,美英考察团提出将缉私总队改编为远征军,并称赞孙立人的练兵之道与缉私总队的战力。于是,缉私总队第二、三、四团被编为国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孙立人担任师长,改编后的新编第38 师,约 11000 人,实际到达缅甸约 9000 人。
新 38 师作为第 66 军先头部队,于 1942 年 3 月 27 日开赴缅甸。蒋介石 4 月 5 日在梅苗召见孙立人,令其担任曼德勒卫戍司令。
所有人都未曾料到的是,仅仅两周后,一次由孙立人指挥并使其一战成名的经典战役就迅疾到来。
孙立人刚到曼德勒,日军西线部队第 33 师团就于 4 月 17 日将英缅第一师和英装甲第七旅共 7000 多人包围在仁安羌,其中还包括约 500 名传教士和新闻记者。
仁安羌在缅语中意为“油河”。日军如夺取仁安羌,就不仅切断了在缅甸作战的中英联军的油源,也将大大改善其自身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油料供应。而从当时的战场形势看,仁安羌处于平满纳西北方向 100多公里,日军完全可以拦腰斩断平满纳与曼德勒的铁路,向南构成对中国远征军第 5 军的反包围,向北直接进攻曼德勒,直取远征军司令部新驻地漂背。
17 日中午,英军斯利姆将军向中方求援,要求新 38 师第 113 团赶往仁安羌解围。孙立人也立即从曼德勒开赴前线,他赶到时,第 113 团已趁敌不备拿下拼河北岸。
孙立人一边抓紧时间派出搜索队,迅速肃清北岸残余日军 ;一边派出情报队,趁天还没大亮、有雾以及混乱,混过河去,对敌人兵力和阵地进行侦察。19日拂晓,战斗打响了。激战持续了 13 个多小时,日军前沿阵地在几易其手后,最终还是在新38 师的强大攻势下放弃阵地。仁安羌一役,日军遗尸 1200 多具,113团牺牲 204 人,伤 318 人,伤亡几占全团人数一半。
当天傍晚,英缅军在第 113 团的掩护下渡过拼河北撤。他们走过113 团阵地时,许多人热泪盈眶,有的甚至走上前来与中国官兵热情拥抱。
新 38 师在仁安羌以寡救众,以少胜多,一扫英美军人对中国军队的蔑视,打出了军威,也打出了国威。
仁安羌一役,展现出了孙立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一战使之登上了抗战军事的核心舞台。仁安羌大捷也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给危急之中的缅甸战局带来了一丝生机,轰动中、美、英三大盟国。
他的丛林迂回战思想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取得了卓越战果
04.芒友会师,卫立煌(左)与孙立人两位抗日名将紧紧握手。
05.新38师第113团仁安羌激战。
“丛林之狐”
由于中英两国在缅甸战略目标的不一致和联军指挥体系的紊乱,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仍是以失败告终。为最大可能地保护部队有生力量,在远征军失利后撤时,孙立人拒绝了时任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经缅北野人山撤回国内的命令,转而向西撤往印度兰姆伽。远征军 200 师和第28 师在野人山的遭遇,证明孙立人的决策是正确的。同为黄埔军校出身的 200 师师长戴安澜,就是因为坚决执行其长官杜聿明的命令,而导致包括其自身在内的 200 师数千官兵大部葬身野人山。戴安澜也因此成为在缅甸战场殉国的国军最高军衔将领(少将)。
撤往兰姆伽的孙立人新 38 师,与新 22 师及随后空运至此的补充兵源一起,被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并在兰姆伽展开练兵,准备反攻缅甸再次打通滇缅公路。
兰姆伽练兵,也是孙立人军事生涯中的第三次练兵。这次练兵,在美军所作计划外,孙立人又自主增强了一些训练安排。缅甸的热带丛林,一到雨季,到处激流纵横,孙立人认为士兵们光会游泳是不行的,还必须接受武装渡河训练,同时要加强体能训练和夜间作战训练。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高强度训练,1943 年 3 月,新 38 师进入野人山,开始了野人山拓路战。10 月 29 日,经过 8 个多月恶战,新 38 师打出野人山。
缅北反攻分四个时段:胡康河谷之战、孟拱之战、八莫南坎之战及收复腊戍等。四个时段中,孙立人的新38 师均是主力部队之一,而这期间,他的丛林迂回战思想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取得了卓越战果。
当时,敌我双方的总态势是利守不利攻。北半球的山岭往往是北峻南缓,日军此时已经占领两年,又判断中国军队会从缅北过来,而一年多时间里中美联军开筑雷多公路也证实了此点。日军工事不仅修得相当坚固,而且全是针对北方。孙立人却于此不利中发现了有利和战机。他认为,这种环境使得日军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把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敌人的据险扼守,层层设防,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实际上分散了兵力,给中美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使敌人兵力的总体优势,变成了局部劣势。随着敌军一股股被消灭,最后总体也就失去了优势。孙立人决定对日军采取
迂回战术,以达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战略目的。胡康河谷之战是孙立人在反攻阶段的首次迂回。新
22师正面猛攻,孙立人则率领新 38 师迂回到瓦鲁班,斩断其退路。1944年 3 月 8 日,日军第 18
师团司令田中新一只得带着残兵逃走。
1945 年 1 月 28 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坝子胜利会师,中缅印公路和油管实现彻底贯通。3 月 30 日,新一军第 50 师攻占了曼德勒东北的乔梅,胜利结束缅北反攻的所有作战任务。
对于中国远征军特别是缅北反攻的重大历史意义,2014 年 9 月 1 日发行的《人民日报》曾如此评价 :这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抗日,努力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中国军队的海外作战是盟军反法西斯作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而独特的一页。从 1943 年末开始,以中国驻印军为主体,盟军发起缅北反攻作战。这一作战也是盟军在亚洲大陆的最早反攻。它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交通线,也从战略上给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盟军以巨大支持。中国远征军的海外作战,大大缓解了太平洋战场反攻的压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有力地支援了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这一评价,其中也包含着对孙立人率领新一军反攻缅北取得胜利的肯定。
具体到孙立人身上,可以说他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第一枪,特别是缅北反攻首战所取得的胜利,巩固了中国当时刚刚争取来的大国地位。他还是歼灭日军和收复失地最多的正面战场将领,一个个以少胜多、以较小代价歼灭更多日军的经典战例,特别是与正面战场许多“惨胜”的战例相比,尤其令人钦佩。
06.抗战胜利后,孙立人在广州建立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墓纪念碑上的雄鹰标志是新一军军徽。
驻防广州
物至极必反。缅北战役一结束,孙立人就开始走向下坡。
1945 年 8 月,新一军筹划反攻雷州半岛,迅速打通海口,接应美军登陆。就在此时,日本宣布投降,新一军的任务变成驻防广州、东莞,占领香港,警戒广九铁路沿线及以西地区,并接受日军投降。
9 月 16 日,国民政府在广州举行华南日军投降仪式。就是在这个仪式上,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孙立人献上了他那把有着 600 年历史的日本皇家传国指挥宝刀。
受降典礼一结束,孙立人立即着手筹建新一军公墓,公墓选址广州白云山麓马头岗之阳。1947 年 9 月 6日公墓落成,孙立人主持公祭大典。公墓纪念碑上的雄鹰标志是新一军军徽。在公墓纪念塔东侧,孙立人也为自己预留了一块长 3 米宽 1.5 米的墓地。他曾留下遗言,“死后不进国家忠烈祠,要与印缅抗日战亡将士葬在一起。”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不久,孙立人又因对下属“匪谍罪”失察而被逼辞职,此后一直被软禁到 1988 年蒋经国去世才得以恢复自由。恢复自由后的孙立人已达 88 岁高龄,身体开始衰弱。1990 年 11 月 19 日,孙立人在台中的家中安详离去。2010 年,在以故居为基础修建的孙立人将军纪念馆揭幕式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一番“怀着感恩和歉疚”的谈话,被台湾舆论解读为孙立人在形式上正式平反。
